首页> 全诗>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时间:2025-08-28 12:15:01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论语十则》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核心篇章,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修身、为学、处世的思想精髓。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

原文

《论语十则》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者远道而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正是君子的品格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人谋划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会危险。"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自我反省。"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优点效仿,对照缺点改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孔子说:"严寒时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零。"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答:"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强加于人。"

注释

说(yuè):通"悦",愉快。

愠(yùn):恼怒。

三省(xǐng):多次反省。"三"表虚数。

罔(wǎng):迷惑。

殆(dài):危险。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松柏之后凋:比喻君子在逆境中坚守节操。

:推己及人的道德准则,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艺术表现:多用反问句式增强说服力,比喻(如松柏)使抽象道理形象化,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政思想。《论语》由其弟子辑录,这十则选自不同篇章,反映了孔子教育实践中对品德修养与治学方法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每则独立成段,采用语录体,问答与直述相结合。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学/思、知/不知)、排比(三省吾身)等修辞,句式长短错落。

3. 思想体系:构建了"学-思-行"的认知链条,强调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4. 教育理念:主张启发式教学("诲女知之乎"),注重实践("传不习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论语十则》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结晶。孔子将"学而时习"与"朋来"之乐并提,揭示知识获取与情感交流的辩证关系。"三省吾身"的严谨态度,至今仍是人格完善的典范。尤其"恕道"的提出,以否定式表达肯定价值,这种思维模式深刻影响了东方伦理观。

范文二

在松柏的意象运用中,孔子创造了永恒的人格象征。不直言君子品格,而借岁寒显松柏本性,这种"比德"手法成为后世文学传统。十则语录虽各自独立,但内在逻辑严密:从治学方法(温故知新)到处世原则(己所不欲),构建了完整的道德体系,体现了儒家"下学而上达"的思想路径。

关于《论语十则》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说(yuè)、愠(yùn)、罔、殆、弘毅、恕

文学常识:《论语》体裁为语录体,四书之一,南宋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编

核心思想:仁(爱人)、恕(推己及人)、学思结合、自省精神

经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称作"银律",与基督教"金律"形成跨文化对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

答案:

(1)恼怒

(2)迷惑

解析: 需结合语境理解,如"愠"专指因不被理解而产生的情绪。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蕴含什么哲理?

答案: 比喻只有在严峻考验中才能显现人的真正品格,强调逆境对君子操守的检验作用。

解析: 托物言志手法,松柏成为文化符号。

三、比较鉴赏

题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有何关联?

答案: 都体现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前者从否定角度确立道德底线,后者从肯定角度拓展仁爱范围,共同构成儒家"仁"学的实践路径。

四、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意义。

答案: 打破师生固定关系,主张随时随地学习,体现谦虚态度和辩证思维——既学优点也改缺点,这种开放的教育观对当代仍有启示。

五、拓展运用

题目: 如何用《论语十则》观点看待现代网络暴力现象?

答案示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为网络行为准则,提醒网民换位思考;"人不知而不愠"则教导面对误解时应保持修养,二者共同构建理性网络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