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原文翻译及赏析
《生于忧患》是《孟子·告子下》中的经典篇章,以历史人物事迹为据,阐明逆境磨砺意志、忧患促人成长的哲理。文章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劳役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重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地受召,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出。
因此,上天要把重任赋予某人时,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处贫困,使他的行为屡遭挫折,以此激发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犯错误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后才能奋发;表现在脸色上,吐露在言语中,才能被人理解。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之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往往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导致衰亡。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畎,田间水沟。
版筑:古代筑墙方法,两板相夹填土夯实。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
法家拂(bì)士: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之士。拂,通"弼"。
艺术表现:连用六位历史人物事例构成排比,增强说服力;"苦其心志"五句形成递进式铺陈,突出磨砺过程。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面对统治者沉溺享乐的现象,孟子借历史人物事迹强调忧患意识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列举事例,再归纳道理,最后推及治国,层层递进。
2. 论证方法: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采用类比推理,由个人推及国家。
3. 语言特色: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苦""劳""饿"等动词精准有力。
4. 思想价值:提出"逆境成才"的成长观和"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影响中国知识分子两千余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发迹史为切入点,构建起严密的说理逻辑。舜、傅说等人都曾身处底层,却在逆境中锤炼出非凡才能。这种例证式开篇既增强说服力,又为后文的哲理阐述奠定基础。"苦其心志"五句用排比递进的手法,将人才成长所需的磨砺具象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结尾由个人推及国家,点明"忧患意识"的普适价值,展现出思想家高瞻远瞩的视野。
范文二
文章最精妙处在于将物理体验与精神成长相贯通。"劳筋骨""饿体肤"是肉体折磨,"动心忍性"则是精神升华,二者构成完整的淬炼过程。孟子特别强调"困于心,衡于虑"的思维困境,这正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必经阶段。末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以对比句式收束,八个字浓缩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亡的终极规律,堪称警世恒言。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迁,体现了先秦散文的思辨高度。
关于《生于忧患》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quǎn)亩、版筑、衡(通"横")、拂(bì,通"弼")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属战国时期诸子散文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推理、对比论证
核心意象:畎亩/版筑(象征底层处境)、筋骨/体肤(象征肉体磨砺)
哲理主旨:逆境促人成长,忧患意识关乎个人与国家存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
(2)衡于虑:__________
答案:
(1)被选拔
(2)通"横",梗塞
解析:注意通假字现象,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人才成长必须经历身心磨砺,通过逆境培养坚韧品格和卓越能力。
解析:五个"其"字句构成条件关系,揭示磨难与成才的必然联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生于忧患》与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忧患意识表达差异。
答案:《生于忧患》从个人成长角度立论,强调主动经受磨砺;《伶官传序》通过后唐庄宗案例,警示统治者居安思危。前者重过程,后者重结果。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对偶句式揭示国家内政外交的危机,内外双重否定强化"忧患缺失"的危害,为结论句蓄势。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文观点分析当代青年成长?
答案示例:当代青年应正确看待挫折,将困难视为锻炼机会;社会也应创造适度挑战环境,避免过度保护削弱青年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