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晏子使楚》原文及赏析
《晏子使楚》是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出使楚国的外交实录,展现了晏子以智慧化解楚国君臣刁难的经典场景。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揭示其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
原文
晏子使楚
晏婴〔春秋〕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旁开小门请晏子进入。
晏子拒绝进入,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今日我出使楚国,不应从此门入。”
接待者只得改道,引他从大门进入。
面见楚王时,楚王问:“齐国无人可派吗?”
晏子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三百余里,百姓举袖可遮天,挥汗如雨,摩肩接踵,怎会无人?”
楚王又问:“那为何派你出使?”
晏子答:“齐国派遣使者各有标准。贤者出使贤明君主,不贤者出使不贤君主。我最无能,因此适合出使楚国。”
注释
短:身材矮小,此处暗含楚国对晏子的轻视。
延:邀请,含刻意刁难之意。
傧者(bīn zhě):接待宾客的官员。
临淄三百闾:以夸张手法形容齐国人口稠密,一闾约二十五户。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用比喻极言人多,袂(mèi)指衣袖。
不肖:不才,晏子以自贬反讽楚王。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外交斗争激烈。晏子作为齐国重臣,多次出使楚国。楚王恃强凌弱,试图通过羞辱晏子贬低齐国。晏子以机智应对,既维护国家尊严,又体现“以柔克刚”的外交智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小门—大门”“无人—人多”两组对话构成对比,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2. 语言艺术:善用反讽与归谬法,如“狗门”“最不肖使楚”,以退为进,暗藏锋芒。
3. 思想内涵:强调人格平等与国家尊严,体现“不辱君命”的外交原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晏子使楚》最精彩处在于其“以守为攻”的辩论策略。面对楚王的刁难,晏子不直接反驳,而是顺势推导出荒谬结论。如将“小门”与“狗国”关联,迫使楚人自省;自称“不肖”却暗指楚王不贤,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这种“借力打力”的智慧,正是先秦士人语言艺术的典范。
范文二
文中“张袂成阴”四句堪称最早的“人口普查文学”。晏子用诗化语言描绘临淄盛况,既夸耀国力,又暗讽楚王孤陋寡闻。这种用意象代替说理的表达,与《战国策》中“狡兔三窟”等寓言异曲同工,展现了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独特外交文化。
关于《晏子使楚》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闾(lǘ)、袂(mèi)、傧(bīn)、不肖(xiào)。
文学常识:选自《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属历史散文。
意象分析:“狗门”象征侮辱,“挥汗成雨”强化集体力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延晏子:__________
(2)比肩继踵:__________
答案:(1)邀请 (2)脚后跟,形容拥挤
二、主旨理解
题目:晏子为何坚持从大门入?
答案:维护齐国与自身尊严,体现“使节即国家”的外交观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晏子使楚》与《唐雎不辱使命》的辩论策略。
答案:晏子以柔克刚,唐雎以死相逼,二者均捍卫国格,但方式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