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栗原文及赏析音资料

栗原文及赏析音资料

时间:2025-08-28 12:00:03

栗原文及赏析音资料

本文围绕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诗作《题西林壁》,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与艺术特色。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从侧面看却成了陡峭山峰。

远看近看、高处低处,景色各不相同。

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正处在这座山之中。

注释

横看(héng kàn):从正面观察。

:连绵的山脉。

:从倾斜的角度观察。

:高而尖的山头。

不识:不能真正认识。

(yuán):因为。

此山:指庐山。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九江时游庐山所作。此时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对人生境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形成"景-理"递进结构。

2. 语言艺术:运用"横/侧""远/近""高/低"三组对比,强化观察角度的变化。

3. 思想内涵:揭示"当局者迷"的普遍哲理,体现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4. 表现手法:通过具体景物阐释抽象哲理,化深奥为浅显。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以庐山为喻,揭示认知局限的哲理。前两句通过视角转换展现庐山的多变形态,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后两句点明认知受限的根本原因,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苏轼将个人的人生感悟融入自然观察,形成独特的理趣之美。

范文二

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不仅是视觉描写,更暗喻观察事物的多维角度。苏轼通过游山经历,表达对认知方式的思考:人往往因立场局限而难见真相。这种将日常生活经验升华为哲学思考的能力,正是苏轼诗作的独特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缘(yuán)、不识、横看

2. 文学常识:苏轼"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宋诗重理趣的特征

3. 意象分析:庐山作为认知局限的象征

4. 哲理理解:"当局者迷"的认知规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横看:__________

(2)缘:__________

答案:

(1)从正面看

(2)因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涵。

答案:说明人受自身立场限制,难以全面认识事物本质,强调客观认知需要跳出局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题西林壁》与王之涣《登鹳雀楼》在说理方式上的差异。

答案:苏轼通过多角度观察得出哲理,王之涣则通过登高望远直接抒发感悟。前者重辩证思维,后者重境界开拓。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空间转换手法,通过视角变化展现景物差异,语言简练而形象鲜明,为后文说理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