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告子下》中的经典篇章,通过历史人物的例证与逻辑推演,阐明逆境磨砺意志、安逸导致衰亡的深刻哲理。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逐层解析,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子中受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重用,孙叔敖自海滨隐居处被启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出。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交付某人时,必先使其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饥饿,身受贫困,行事屡遭阻碍,以此激励心志、坚韧性情,增长其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犯错误才能改正;内心困顿、思虑阻塞后才会奋起;情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言语中,才能被人理解。
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之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国家往往走向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败亡。
注释
【畎亩】quǎn mǔ:田间。舜曾耕于历山。
【版筑】bǎn zhù:筑墙工具。傅说原为筑墙奴隶。
【衡于虑】héng yú lǜ: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之意。
【法家拂士】fǎ jiā bì shì:守法度的大臣与辅弼之士。拂通"弼"。
艺术表现:连用六位历史人物的逆境经历构成排比,增强说服力;"苦其心志"五句层层递进,展现磨砺过程。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针对当时统治者沉溺享乐的现象,孟子结合历史教训提出警示。该篇属于《孟子》中"告子"篇的对话体议论文,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哲学。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列举史实为论据,再归纳普遍规律,最后推及治国之道,形成由个别到一般的严密逻辑链。
2. 语言特色:善用排比与对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句式工整有力;动词"发""举""征""喻"精准凝练。
3. 思想内核: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存亡相联系,强调外在磨砺对内在成长的必要性,体现儒家"修身治国"的价值观。
4. 论证艺术:历史人物选择涵盖不同阶层(奴隶、隐士、囚徒),增强论据代表性;因果论证与对比论证并用。
鉴赏范文
范文一:逆境中的生命辩证法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发迹史为切入点,揭示"逆境-成长"的辩证关系。"苦其心志"五句如重锤连击,将肉体折磨与精神淬炼具象化。尤其"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指出外部阻力恰是激发潜能的契机,这种反向思维展现儒家刚健有为的生命态度。末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格言式对比收束,如黄钟大吕,至今仍警示世人。
范文二:忧患意识的政治哲学
文章将个人成长逻辑扩展至治国理政层面,形成微观与宏观的双重论证。"无法家拂士"与"无敌国外患"构成内政外交的完整危机框架,揭示政权衰败的内因与外因。孟子敏锐发现:外部威胁的消失反而加速腐败,这与现代"鲶鱼效应"理论不谋而合。其以史为鉴的论述方式,为后世《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治国典籍提供了思想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畎亩(quǎn mǔ)、版筑(bǎn zhù)、拂士(bì shì)、衡于虑(héng yú lǜ)
2.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属先秦诸子散文;孟子主张"性善论""民贵君轻"。
3. 修辞手法:排比(六人事例)、对仗(苦其心志...)、用典(历史人物)、对比(生与死)。
4. 思想内涵:个人成长需经历磨砺;国家存亡系于忧患意识;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发于畎亩: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答案:
(1)起用于田间
(2)阻碍他的行动
二、主旨理解
题目:"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包含哪几层磨砺?
答案:从精神(苦其心志)、肉体(劳筋骨、饿体肤)、物质(空乏其身)、行动(行拂乱所为)四个维度展开,形成立体化的磨砺体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生于忧患》与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忧患意识。
答案:孟子从个体成长角度强调主动承受磨砺,欧阳修从历史兴亡角度警示被动享乐之祸。前者重过程,后者重结果,共同构成儒家忧患哲学的一体两面。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代教育谈谈"动心忍性"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当代青少年需在挫折教育中培养心理韧性,"动心忍性"强调将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反对过度保护,与"逆商"培养理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