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可《金银花》原文及赏析
本文解读清代诗人姜可咏物诗《金银花》,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展现其托物言志的独特艺术魅力。
《金银花》
清·姜可
金英翠萼带春寒,
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语向游人道:
莫作蔓菁花眼看。
译文
金色花瓣翠绿花萼带着早春寒意,
黄色花卉中有几种这般品性?
请替我转告赏花的人们:
莫将这花当作普通蔓菁看待。
注释
【金英翠萼】"英"指花瓣,"萼"读è,花托。以金银二色喻花之珍贵。
【几般】"般"读bān,意为种类。反问句式强调独特性。
【蔓菁】读mán jīng,即芜菁,普通蔬菜。典出《诗经·谷风》"采葑采菲",反衬金银花的高洁。
【艺术手法】"带春寒"以气候衬品格,"语向游人"拟人化表达,体现诗人寄托。
创作背景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春,姜可罢官归里,见庭院金银花凌寒独放,联想到自身刚直遭贬的境遇,遂作此诗。清代咏物诗常借物抒怀,此作延续屈子香草传统。
作品解析
1. 结构:起承转合分明,前二句状物,后二句抒怀,符合七绝典型范式。
2. 语言:"金英翠萼"对仗工稳,"莫作"口语入诗,雅俗交融。
3. 思想:通过为野花正名,表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士人气节。
4. 艺术:双关手法精妙,"黄色花"既写花色,又暗喻诗人品格。
范文一
这首诗的艺术张力在于平凡与高贵的辩证。诗人选取山野常见的金银花,却赋予其"金英翠萼"的贵族气质。第三句"凭君语向游人"突然打破咏物诗常规视角,将静态描写转为动态对话。最妙处在末句"蔓菁花眼"的隐喻,既批判世俗的审美偏见,又暗含对官场以貌取人的讽刺。细究之,"黄色花中有几般"的诘问,实为诗人对自身价值的扪心自问。
范文二
姜可此作深得比兴之妙。表面咏花,实则写人。首句"带春寒"三字奠定全诗精神底色,既写早春实景,又喻政治寒流。诗中"金""黄"等暖色与"寒"字形成温度对比,恰似诗人被贬后依然保持的精神热度。结尾处"莫作"的强烈否定,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异曲同工,皆展现士人坚守。这种"物我双写"的手法,使短短二十八字蕴含多重意蕴。
关于《金银花》的考试重点
1. 字词读音:萼(è)、般(bān)、蔓菁(mán jīng)
2. 文学常识:姜可为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此诗属咏物言志类七绝
3. 艺术手法:双关(黄色)、对比(金翠与蔓菁)、拟人(凭君语)
4. 意象体系:金银花象征高洁,春寒暗示政治环境
5. 思想主旨:表达不同流俗的志趣与价值坚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凭君语:__________
(2)几般:__________
答案:
(1)托付您转告
(2)多少种类
二、主旨理解
题目: 末句"莫作蔓菁花眼看"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既强调金银花的独特价值,又暗喻人才不应被世俗标准衡量,体现诗人对自身品格的自信。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本诗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 同:都运用托物言志;异:姜诗侧重价值辩白,陆词着重精神坚守;姜用对话体,陆用描摹体。
四、句子赏析
题目: 赏析"黄色花中有几般"的表达效果
答案: 反问句式强化语气,"黄色"双关自然巧妙,既写花色又喻人格,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