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原文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本文解析墨家核心篇章《兼爱》,涵盖原文、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及思想解读,揭示战国时期"以爱易暴"的社会理想。
《兼爱》节选
【先秦】墨翟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译文
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
必须清楚祸乱的根源,才能治理;
若不知祸乱根源,便无法治理。
就像医生治疗疾病:
必须了解病因,才能医治;
若不知病因,便不能医治。
注释
【焉能】疑问代词,此处作"才能"解
【攻】治疗,先秦特指医治行为
【譬之如】典型墨家论说方式,以日常事理喻政
【自起】根源,体现墨家追本溯源的思维特征
创作背景
战国初期兼并战争频发,墨子亲见"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的社会现实。其周游列国时发现,各国君主多奉行"别相恶"政策,遂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方案。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设问-论证-类比"三层递进,逻辑严密
2. 语言风格:善用重复句式增强说服力,如"必知...焉能"的反复强调
3. 思想内核:将社会治理比作医病,体现墨家实用主义哲学
4. 修辞手法:"医疾"喻体选择精当,使抽象政治理论具象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墨子的论证艺术在《兼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直指"治乱"命题,以"不知...则不能"的双重否定强化观点。尤为精彩的是引入医者喻象,将复杂的政治问题转化为直观的生活经验。这种类比推理既规避了空泛说教,又暗合墨家"贵用"的实践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种具象化的说理方式更易被民众接受。
范文二
文本中"必知-焉能"的句式重复非但不觉累赘,反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这种修辞手法与墨子"三表法"中的"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相呼应,通过语言形式的重现,让读者自然接受"寻根究底"的思维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将圣人治国与医师治病并列,实则打破了当时"劳心者治人"的等级观念,体现出朴素的平等意识。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焉(yān)、攻(医治)、自起(根源)
2. 文学常识:墨家"十论"核心主张、三表法论证体系
3. 思想要点:以"兼爱"取代"别爱"的伦理观
4. 论证特色:类比说理、重复修辞、实用主义倾向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义
(1)攻:__________
(2)焉:__________
答案:
(1)医治(先秦特殊用法)
(2)疑问代词,此处表条件
二、主旨理解
题目:选段体现了墨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主张治理者必须探究社会问题的根源,如同医生需查明病因,体现追本溯源的务实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兼爱》与《孟子·梁惠王上》说理方式有何不同?
答:墨子善用类比推理和重复论证,孟子则多采用对话形式和历史典故。前者侧重逻辑建构,后者偏重情感说服。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日常经验类比抽象政治理论,使深奥哲理通俗化。医者意象选择精准,暗示治国需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