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卧春》原文及赏析

《卧春》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24 09:38:01

《卧春》原文及赏析

《卧春》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春日闲适的乡村生活图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解析等多角度展开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原文

《卧春》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天的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四周处处能听到鸟儿的啼叫。

昨夜的风雨声依稀在耳边回响,不知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

注释

春眠:春天的睡眠,形容春日慵懒舒适。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已亮。

闻啼鸟: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夜来:昨夜。

花落:花朵凋零,暗指时光流逝。

创作背景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长期隐居襄阳,热爱自然。《卧春》作于其隐居期间,诗中透露出对闲适生活的满足,同时也隐含对春光易逝的淡淡感伤。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春晨的宁静与生机,后两句转写昨夜风雨带来的变化,形成对比。

2. 语言:语言平实自然,无刻意雕琢,却生动传神。

3. 思想: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 艺术特色: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景,动静结合,意境深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卧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春日清晨的宁静与生机。首句“春眠不觉晓”写春日慵懒,次句“处处闻啼鸟”以听觉渲染春意盎然。后两句笔锋一转,回忆昨夜风雨,暗示春光易逝。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对自然的深情与对时光的感慨。

范文二

孟浩然的《卧春》展现了田园诗的典型风格。前两句写春晨的静谧与鸟鸣,后两句写风雨后的花落,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细微的观察,捕捉自然的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流畅,体现了孟浩然诗歌的自然之美。

关于《卧春》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

(1)春眠(mián):春天的睡眠。

(2)啼鸟(tí niǎo):鸟儿的鸣叫。

2. 文学常识: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

3. 知识要点:

(1)诗歌主题:描绘春日景象,表达对自然的喜爱。

(2)艺术手法:白描、对比、以动衬静。

4. 意象意境:

(1)意象:春眠、啼鸟、风雨、花落。

(2)意境:清新自然,隐含淡淡感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不觉晓:__________

(2)闻啼鸟:__________

答案:

(1)不知不觉天已亮。

(2)听到鸟儿的啼叫。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卧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对春日闲适生活的喜爱,同时隐含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回忆昨夜风雨,暗示春光易逝,以花落象征时光流转,语言含蓄,意境深远。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卧春》与王维《鸟鸣涧》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两首诗均以白描手法写景,但《卧春》更注重对比,而《鸟鸣涧》则以静谧为主,突出山林的幽深。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春眠不觉晓”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答案: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应学会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感受生活的诗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