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及赏析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爱国学生刘和珍而作,文章以悲愤的笔触揭露军阀暴行,讴歌青年勇气,展现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深刻批判与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原文
纪念刘和珍君
作者:鲁迅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译文
1926年3月25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举行追悼会,我独自在礼堂外沉思……
真正的勇士,不畏惧人生的惨淡,不回避鲜血的残酷。他们是怎样的悲恸者,又是怎样的献身者?可命运总偏爱庸人,用时间的流逝冲淡一切……
注释
“真的猛士”:指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猛士”一词出自《庄子·达生》,鲁迅借以赞颂其无畏精神。
“造化”(zào huà):自然规律,此处讽刺社会对烈士的遗忘。
“庸人”:指麻木的民众,暗含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创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抗议帝国主义侵略,遭段祺瑞政府镇压,刘和珍等47人遇难。鲁迅时任女师大教员,悲愤中写下此文,发表于《语丝》。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追悼会为引,穿插叙事、议论与抒情,逻辑严密而情感跌宕。
2. 语言艺术:善用反讽与排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增强批判力度。
3. 思想内核:揭露军阀残暴,呼吁民众觉醒,体现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纪念刘和珍君》以冷峻的笔调包裹炽热的情感。鲁迅将刘和珍之死置于民族悲剧的框架中,通过“猛士”与“庸人”的对比,凸显个体牺牲的崇高与社会的冷漠。文中“沉默”一词反复出现,既指民众的噤声,亦暗示风暴前的压抑,艺术张力十足。
范文二
鲁迅在此文中完成对“烈士叙事”的重构。他拒绝将刘和珍塑造成符号化的英雄,而是细致描写其“始终微笑”的细节,还原其鲜活生命。这种对个体尊严的坚守,超越了时代局限,至今仍具震撼力。
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猛士(měng shì)、造化(zào huà)、洗涤(xǐ dí)、喋血(dié xuè)。
文学常识:本文体裁为杂文,选自《华盖集续编》,创作于新文化运动后期。
意象分析:“鲜血”象征压迫与反抗,“沉默”暗示民族精神的双重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直面:直接面对,不逃避。
(2)洗涤:冲刷消除。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深层含义。
答案:揭示民族存亡的两种可能:要么奋起反抗,要么走向毁灭。体现鲁迅对民众觉醒的迫切呼唤。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答案:用递进句式强化“猛士”形象,“直面”与“正视”形成动作呼应,突出其精神高度。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文,谈鲁迅杂文的批判性。
答案示例:鲁迅以“匕首投枪”式的语言揭露社会黑暗,如本文对军阀暴行的控诉,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