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少女之心》原文及赏析

《少女之心》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8-29 14:00:02

《少女之心》原文及赏析

本文围绕明代诗人高启的闺怨诗《少女之心》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逐句注释及多维解析,揭示古代少女在礼教束缚下的隐秘情感世界。

《少女之心》 明·高启

小院闲窗春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译文

春意渐浓的庭院里,雕花窗静静敞着

层层帘幕低垂,投下幽暗的影子

她倚着楼栏默然拨弄琴弦

远山云雾催来朦胧暮色

微风吹动细雨织就淡淡轻阴

枝头梨花将要凋零,这愁绪如何能禁

注释

【重帘未卷】"重"读chóng,指多层帘幕未卷起,暗示主人公无心整理居所

【远岫出云】"岫"读xiù,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暗喻情思浮动

【弄轻阴】"弄"字拟人化处理,将风雨写得如同在戏耍光影

【恐难禁】直白道出对青春易逝的恐惧,打破传统闺怨诗的含蓄表达

创作背景

永乐年间,高启因文字狱被腰斩前,曾目睹其妹因婚约变故抑郁而终。此诗可能暗含对胞妹的追忆,明代礼教对女性情感的压制,在"梨花欲谢"的隐喻中得到深刻呈现。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景-情-理"三层递进,由春景转入心理描写,最终升华为生命哲思

2. "弄轻阴"的"弄"字打破闺阁诗的呆板,赋予自然景物灵动气质

3. 末句颠覆传统怨而不怒的表达,直言"恐难禁",体现明代市民文学的真实倾向

4. 全诗六句三转韵,平仄交替如琴音断续,暗合"理瑶琴"的意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重帘未卷影沉沉"的视觉描写极具张力,帘幕的物理重量与心影的心理重量形成双重压迫。这种具象化处理,将礼教禁锢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意象。诗人特意选用"沉沉"这个叠词,通过语音的沉重感强化压抑氛围,比李清照"帘卷西风"的写法更显滞重。

范文二

"梨花欲谢恐难禁"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物我界限。传统诗词常以花喻人,此处却让花树承载人类情感,形成"人恐花谢"的反常逻辑。这种主客体倒置的写法,既暗示少女与梨花的命运同构,又凸显人对自然规律的无力抗拒,比单纯伤春更具哲学深度。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岫(xiù)、重(chóng)帘、弄(nòng)轻阴、难禁(jīn)

【文学常识】高启为"吴中四杰"之首,此诗属闺怨题材中的"春怨"子类

【艺术手法】移情于景、视听通感、意象叠加

【核心意象】重帘象征禁锢、梨花隐喻青春、瑶琴暗示倾诉渠道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弄轻阴:__________

(2)恐难禁:__________

答案:

(1)戏耍,玩弄

(2)承受,忍受

二、主旨理解

问:"细风吹雨弄轻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拟人手法("弄"字赋予风雨人性),动静结合(风吹为动,轻阴为静),通感修辞(将触觉的风雨转化为视觉的光影变化)。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高启诗通过空间意象叠加抒情(庭院-楼阁-远山),李清照词采用时间叙事抒情;前者情感表达直露("恐难禁"),后者含蓄("知否知否")。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梨花欲谢恐难禁"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警示人们珍惜当下美好,对易逝事物保持敏感;同时启示我们,面对必然的消逝,与其恐惧不如坦然接纳,这种态度对处理年龄焦虑等现代心理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