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草原文及赏析化》原文及赏析及介绍

《草原文及赏析化》原文及赏析及介绍

时间:2025-08-28 20:30:02

《草原文及赏析化》原文及赏析及介绍

本文围绕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边塞诗《上京即事》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逐句注释、背景解析及艺术鉴赏,全面展现草原风光的壮美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图景。

《上京即事》·萨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

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

家家行帐下毡帘。

译文

夕阳下牛羊成群自由散布,

野草飘香奶酪滋味甘甜。

北风卷起沙尘如雪纷飞,

家家毡帐放下厚重门帘。

注释

【散漫】sǎn màn:自由散布的状态,体现游牧生活的闲适。

【乳酪】rǔ lào:游牧民族特色食品,暗示草原物产。

【朔风】shuò fēng:北方寒风,与"卷地"构成动态画面。

【行帐】xíng zhàng:可移动的毡房,展现游牧生活特性。

创作背景

元顺帝至正年间,萨都剌任南台侍御史时巡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目睹草原风光与蒙古贵族生活场景而作。元代实行两都制,上京是草原政治中心,诗人以中原文人视角记录塞外风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四句分写黄昏牧归、草原物产、气候特征、民居形态,形成完整生活画卷。

2. 语言艺术:"散漫"与"卷地"动静对照,"沙似雪"比喻新奇,白描中见锤炼。

3. 思想内涵:既展现草原壮美,又暗含对游牧文明的观察,体现蒙汉文化交融。

范文一

诗人以中原士大夫视角捕捉草原生活细节。首句"落日下"的斜照光影与"散漫"的动态构图,形成油画般的视觉效果。"乳酪甜"的味觉描写与"沙似雪"的触觉比喻,多感官交织呈现草原特质。末句"下毡帘"的生活场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自然衔接,展现游牧民族适应环境的智慧。

范文二

全诗暗含二元对照结构。前两句写草原的丰饶恬静,后两句转写环境的严酷。甜美的乳酪与刺骨的朔风、悠闲的牧归与紧闭的毡帐形成张力,完整呈现草原生活的两面性。这种不事雕琢的实录笔法,比刻意渲染更显真实,体现了元代边塞诗"以俗为雅"的审美转向。

关于《上京即事》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萨都剌为元代少数民族诗人,"雁门才子",其诗融合中原传统与草原文化。

【意象体系】落日、野草、朔风、行帐构成典型草原意象群。

【艺术手法】白描为主,比喻新奇(沙似雪),多感官描写。

【思想主旨】反映蒙元时期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现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朔风"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北方凛冽的寒风

解析:需结合"卷地"理解风的强度,不可简单释为"北风"

二、画面描述

题目:"卷地朔风沙似雪"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狂风席卷大地,沙尘飞扬如同暴雪,展现草原气候的狂暴特征。

解析:比喻手法强化视觉冲击,为恬静画面注入动态张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本诗与《敕勒歌》在表现草原生活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描写草原风光与游牧生活;异:本诗为文人创作更具细节描写,《敕勒歌》为民歌更显粗犷概括。

解析:需从创作主体、艺术风格、时代背景多角度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