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鲁迅《童年的读后感》范文3篇

鲁迅《童年的读后感》范文3篇

时间:2025-09-11 17:00: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鲁迅《童年的读后感》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鲁迅《童年的读后感》范文 篇1

翻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那些关于童年的文字像老照片般泛着温润的光。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我触摸到一个孩子眼中最生动的世界:蟋蟀在断砖下弹琴,何首乌藤缠络着木莲果实,就连冬日捕鸟的竹筛都透着雀跃的期待。这些细节让记忆有了温度,仿佛能听见百草园里蟋蟀的振翅声。

当先生描写被迫离开乐园时的失落,我突然看见自己小学毕业时攥着教室门把手的模样。童年终将逝去,但那些纯粹的热爱从未消失——就像三味书屋里偷偷描摹的绣像,是规矩之外永不褪色的自由。鲁迅用孩子的眼睛教会我们:真正的成长,是带着童心与世界温柔相处。

最动人的是先生笔下那些"确凿"的回忆。长妈妈讲的太平军故事,闰土项上的银圈,甚至《二十四孝图》带来的恐惧,都因真实而珍贵。这让我想起外婆用旧挂历包的书皮,想起雨后青苔爬上台阶的路径。原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最初的史诗。

鲁迅《童年的读后感》范文 篇2

重读《阿长与〈山海经〉》,那个睡相摆成"大"字的保姆突然从纸页间坐起身来。她买来带图画的《山海经》时,分明是把整个星空都装进了孩子的掌心。鲁迅写"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字里行间跳跃着穿越时空的欢喜。

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阿长"?或许是悄悄在书包里塞水果的邻居奶奶,或许是熬夜帮你糊风筝的父亲。童年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环境,而是那些笨拙却炽热的爱。就像长妈妈不识字却记得"三哼经",最动人的关怀往往藏在语言的裂缝里。

当成年后的鲁迅用凝练的笔触回望,那些曾让他厌烦的规矩、可笑的迷信,都镀上了温柔的光晕。这让我懂得:所谓乡愁,就是长大后终于读懂了当初的嫌弃。此刻合上书页,突然想给儿时总管束我的班主任写封信——原来她严厉的目光里,也藏着长妈妈式的牵挂。

鲁迅《童年的读后感》范文 篇3

在《五猖会》的结尾,被父亲逼着背诵《鉴略》的孩子,最终忘了期待已久的庙会滋味。这个片段像枚棱镜,折射出多少人的童年光影。我们都在某些时刻,突然从童话里被拽进成人的规则,就像欢快的小溪撞上陡峭的悬崖。

但鲁迅的伟大在于,他从不简单批判传统教育。当父亲那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在耳边炸响时,我们既感受到孩子的委屈,也触摸到父辈沉甸甸的期待。这种复杂的共情,让文字有了跨越时代的重量。

如今重读这些文字,突然明白童年从未真正消失。那些未看完的庙会、没捉够的蟋蟀,都化作我们守护纯真的力量。就像先生所说:"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但正是这些带着缺憾的记忆,让我们在成长路上始终保有一双孩子的眼睛,看得见百草园里每一株开花的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