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翻开《朝花夕拾》,仿佛推开了一扇斑驳的木门,门后是鲁迅先生用文字铺就的童年小径。那些被晨露浸润的旧事,在他笔下重新绽放出温柔而锋利的光芒。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回忆录,而是一个思想者对成长最深刻的凝视。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触摸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温度。百草园里的蟋蟀与何首乌,是自然馈赠的启蒙课本;而三味书屋中刻板的规矩,却像冬日里冻僵的墨块。鲁迅用孩童的眼睛观察,却以成人的心智反思——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是否正在扼杀最珍贵的想象力?
特别触动我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中那个粗俗却温暖的保姆形象。她买来绘图的《山海经》时,孩童眼中迸发的惊喜,何尝不是所有读书人最初的纯粹感动?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文化启蒙最动人的模样:不必精致完美,只需真诚炽热。
当合上书页,那些旧事依然在心头簌簌作响。鲁迅教会我们的,或许正是这种回望的勇气——既要珍视记忆中的温暖,也要保持反思的清醒。每个时代都有需要打破的"铁屋子",而第一步,永远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来路。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像一剂苦口的良药,裹着回忆的糖衣,却治愈着现代人精神的病症。鲁迅先生将个人记忆淬炼成社会镜像的能力,让这本散文集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父亲的病》篇中令人窒息的求医过程,展现的不仅是旧医学的荒诞,更是人性在绝望中的百态。那些翻飞的药引、神秘的"原配蟋蟀",构成了一幅荒诞的浮世绘。而当父亲临终时"我"被推至床前的场景,至今读来仍觉胸口发闷——我们是否也在用各种"仪式感"逃避着生命的本质?
相比之下,《藤野先生》则像暗夜里的星光。那位日本教授批改解剖图的红笔痕迹,不仅修正了年轻的医学梦,更标注了超越民族的文化品格。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鲁迅思想的重要源头:真正的文明,永远建立在严谨与尊重之上。
重读这些文字,忽然明白所谓"朝花夕拾",拾起的不仅是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民族需要反复咀嚼的精神钙质。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带着痛感的思考。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在电子屏幕统治眼球的时代,《朝花夕拾》里的煤油灯影反而显得格外明亮。鲁迅用十篇散文搭建的记忆剧场,上演着永不褪色的人性戏剧。
《二十四孝图》引发的愤怒与《无常》带来的会心一笑,形成奇妙的阅读张力。那些被现代人视为糟粕的封建孝道,在鲁迅笔下现出吃人的本质;而阴间的无常鬼差,反倒比阳世的道学家更通人情。这种颠覆性的视角,正是鲁迅文学的魅力所在——他总能从最不可能处,掘出人性的真相。
最令我震撼的是《范爱农》中那个"眼球白多黑少"的旧友。这个被时代巨轮碾碎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不在于穷困潦倒,而在于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没。鲁迅写他"也许明天就收到我的讣告"时的平静,比任何嚎啕都更令人心碎。
当合上这本记忆之书,突然惊觉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朝花夕拾"。区别只在于,是否具备鲁迅那种将个人悲欢升华为时代注脚的勇气与洞见。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朝花夕拾》像一坛陈年花雕,初尝是怀旧的甘甜,细品方觉思想的辛辣。鲁迅先生用举重若轻的笔触,将最沉重的命题化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狗·猫·鼠》中那些看似幼稚的仇猫理由,实则暗含对弱肉强食规则的抗议。孩童天真的爱憎里,往往藏着最本真的正义感。当成年后的鲁迅说"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这种洞察力其实早已在童年游戏中萌芽。
《五猖会》里被父亲强迫背书的场景,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经典隐喻。那个兴冲冲要去看庙会的孩子,突然被按在书桌前背诵《鉴略》的荒诞,与当下"鸡娃"现象形成跨越世纪的呼应。记忆中最刺痛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的困惑。
阅读这些文字,就像在时光的河流里淘金。我们拾起的不仅是鲁迅的童年碎片,更是一把衡量现代文明的尺子——那些被我们视为进步的事物,是否真的让人活得更加像人?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在滤镜美化的时代,《朝花夕拾》提供了一种不带美颜功能的回忆方式。鲁迅笔下的往事既保留着原始的粗糙感,又闪烁着思想打磨后的光泽。
《琐记》中衍太太的形象,堪称文学史上最复杂的邻里肖像。她教唆孩子吃冰的狡黠,与后来对"我"的造谣中伤,构成市侩精神的完整画像。但鲁迅并未简单批判,而是通过"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的冷静陈述,展现更高层次的思考——每个庸常之恶背后,都有其滋生的社会土壤。
相比之下,《后记》里提到未能完成的《龙师父》等篇目,反而成了最动人的留白。这些消失的故事提醒我们:所有记忆都是选择的结果,而最伟大的作家,也终有力所不逮的遗憾。
当书页翻到最后,突然明白"朝花夕拾"的真正深意:不是沉溺于过去,而是以记忆为镜,照见当下的自己。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旧事永远新鲜,因为每个时代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