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篇1
在观看《新时代好少年》的纪录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少年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他们或许年纪轻轻,却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坚持环保行动的小女孩,她每天早起捡拾校园周边的垃圾,风雨无阻。她的坚持不仅改变了周围同学的习惯,更让我看到了新时代少年对地球的深切关怀。
这些好少年的故事让我明白,优秀并非遥不可及。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体现在对身边小事的专注里。当我们抱怨课业繁重时,有的少年已经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当我们沉迷手机游戏时,有的少年正在社区做志愿者。这种对比让我深感惭愧,也让我重新思考青春的意义。
纪录片的最后,当镜头扫过那些少年们纯真的笑脸时,我突然理解了教育的真谛。新时代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少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青春可以如此闪耀,成长可以如此动人。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篇2
《新时代好少年》中那个坚持照顾患病母亲的小男孩让我泪目。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先帮母亲准备好药物和早餐,再去上学。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家查看母亲的情况。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三年,却从未在同学面前流露过丝毫抱怨。当记者问他累不累时,他只是腼腆地笑着说:"她是我妈妈啊。"
这个简单的回答里包含着一个孩子最深沉的爱。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常常追求外在的光鲜,却忽略了内心最珍贵的情感。这个小男孩教会我们,孝顺不是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坚强不是表演,而是默默承担的责任。
看着荧幕上他瘦小的身影,我不禁反思:当我们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时,可曾想过回报?新时代的好少年标准正在悄然改变,它不再仅仅看重分数和才艺,更看重一个孩子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具备温暖他人的能力。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篇3
纪录片中那个创办"儿童科技社"的初中生给了我极大震撼。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编程,开发出帮助视障人士的智能手杖,还带领二十多个同学一起研究人工智能应用。当被问及为何要做这些时,他说:"科技应该用来解决真实的问题。"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少年的格局与担当。
这些少年打破了我们对"好学生"的刻板印象。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展现出惊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这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话:"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还剩下的东西。"
纪录片中最动人的是这些少年眼里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纯粹的热爱,对世界真诚的好奇。他们证明了中国少年的无限可能,也让我看到未来社会的希望。在这个需要创新精神的时代,这些少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什么是真正的优秀。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篇4
山区留守女孩用三年时间自学钢琴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没有老师指导,她就看视频学习;买不起钢琴,她就在纸键盘上练习指法。当终于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钢琴时,她演奏的《献给爱丽丝》让在场所有人落泪。这个女孩身上体现的,是新时代少年最珍贵的品质——对梦想的执着。
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她的故事像一股清流。她告诉我们,条件限制不了真正的热爱,环境阻挡不了内心的向往。当许多人在抱怨资源不足时,有些人已经用坚持创造了奇迹。这种精神力量,远比任何外在条件都更为珍贵。
片尾,女孩说她的梦想是当一名音乐老师,回去教山里的孩子弹琴。这句话让我看到了新时代少年最美好的样子:他们不仅追求个人成长,更懂得将收获回馈社会。这种传承的精神,或许就是《新时代好少年》最想传达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