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董存瑞观后感(精选3篇)

董存瑞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5-11-17 15:54: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董存瑞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董存瑞观后感 篇1

当银幕上董存瑞高举炸药包的瞬间在眼前定格时,我的眼眶突然涌起一阵温热。这个十九岁少年用生命托起的,不仅是摧毁敌人碉堡的爆破力,更是一个民族挺立的脊梁。电影《董存瑞》以质朴的镜头语言,让我们看见英雄如何从平凡中诞生——那个最初连手榴弹都扔不准的新兵,最终用血肉之躯书写了永恒。

最触动我的不是牺牲的悲壮,而是成长的真实轨迹。董存瑞在训练场反复跌倒又爬起的身影,像极了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的挣扎时刻。当他偷偷加练投弹被班长发现时,脸上混合着倔强与羞赧的神情,突然消解了英雄与普通人之间的界限。导演用大量生活化细节告诉我们:伟大从来不是天赋,而是无数次“再来一次”的累积。

爆破前那个长达十秒的镜头令我震颤。董存瑞环视阵地的目光里,有对战友的不舍,对未竟人生的遗憾,但更多是澄澈的坚定。他最后喊出的“为了新中国”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农家孩子对“光明”最朴素的理解。此刻我忽然懂得,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不是超凡能力,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燃烧自己照亮前路。

走出影院时,晚风正掠过城市璀璨的灯火。这安宁的夜晚,正是无数个“董存瑞”用青春兑换的礼物。我们不必重复他们的牺牲,但要永远铭记:今天每一寸平凡的生活,都浸润着昨日不平凡的抉择。

董存瑞观后感 篇2

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董存瑞》这部电影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当同龄人还在为游戏段位烦恼时,这位年轻战士已经用生命回答了一个终极命题:一个人的价值该如何丈量?影片中那个永远凝固在十九岁的微笑,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电影对“信仰”的诠释尤为动人。董存瑞并非天生无畏,他会在夜行军时害怕黑暗,会在第一次实战中紧张到呕吐。但正是这些脆弱,让他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显得如此珍贵。当他在桥型碉堡下单手托起炸药包时,支撑他的不是钢筋铁骨,而是“身后就是乡亲们”的信念。这种由恐惧淬炼出的勇气,比天生的英勇更令人肃然起敬。

导演用诗意的留白处理牺牲场景颇具深意。没有夸张的爆炸特效,只有漫天飘散的笔记本纸页——那是董存瑞珍藏的学习资料,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解放”“读书”“拖拉机”。这些未完成的梦想碎片,反而比任何悲情渲染都更有力量。它提醒我们:英雄也是渴望未来的普通人,只是他们选择把未来留给更多人。

影片结尾,战壕里那株倔强生长的野向日葵,恰是对英雄精神最好的隐喻。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董存瑞的故事像一粒种子,提醒我们思考:当生命需要绽放光芒时,自己能否成为照亮他人的那朵葵花?

董存瑞观后感 篇3

重温《董存瑞》这部经典,意外发现它竟是一部关于“选择”的启示录。从农家少年到战斗英雄,董存瑞人生的每个转折点都闪耀着主动抉择的光芒。当他说“我去炸掉它”时,简单的四个字里包含着对命运全部的掌控力,这种精神自由比牺牲本身更震撼人心。

影片中那些被时光柔化的细节尤其动人:班长偷偷塞给董存瑞的半块馍馍,战友们用身体为他挡风的夜哨,老乡送来绣着五角星的鞋垫……这些温暖铺垫让我们明白,英雄的诞生从来不是孤立的奇迹。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右手,其实也被无数双看不见的手托举着——那是人民的力量,是集体主义最生动的注脚。

最富哲学意味的是炸药包引信燃烧的七秒钟。导演用慢镜头展现董存瑞嘴唇的翕动,据口型专家解读,他最后念叨的是家乡童谣。这个设计精妙地连接了个体记忆与宏大历史,仿佛在说:所有伟大的奉献,都是为了守护最平凡的烟火气。此刻影院里的爆米花香气,或许正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回家的路上,一群放学的孩子嬉笑着跑过董存瑞雕像。青铜像的基座上,有几束新鲜的野花。这种无言的传承让人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仰望,英雄就永远活在时代的春风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