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小平小道观后感(精选3篇)

小平小道观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5-11-15 13:09: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小平小道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小平小道观后感 篇1

走在南昌市郊那条蜿蜒的“小平小道”上,脚下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半个世纪前那段沉默却炽热的历史。这条1.5公里长的田间小路,曾是邓小平同志下放江西时的日常足迹,如今成为承载时代记忆的精神坐标。

小道两侧的梧桐树已亭亭如盖,阳光透过枝叶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似乎能看到那个穿着中山装的清瘦身影。三年零四个月里,他每天往返于工厂与住所之间,在平凡中思考着国家的未来。这种身处逆境仍心怀天下的格局,恰如小道尽头那株破土而出的野菊——环境越艰难,生命越要绽放。

最触动我的是陈列馆里那盏斑驳的煤油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照亮了多少个伏案疾书的夜晚?灯光下孕育的改革开放思想,后来点亮了整个中国。这提醒着我们:伟大往往诞生于平凡的坚持,就像小道连接着田野与大道,个人的坚守终将汇入时代的洪流。

小平小道观后感 篇2

参观小平小道纪念馆时,玻璃展柜里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让我驻足良久。布料上细密的针脚清晰可见,据说这是卓琳同志亲手缝补的。这对革命伴侣在特殊岁月里相濡以沫的温情,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直抵人心。

沿着原貌保存的土路漫步,导游讲述的一个细节令人动容:邓小平同志每天经过农田时,总会蹲下来查看庄稼长势。这种对土地与人民本能的关切,后来化作“不管黑猫白猫”的务实智慧。小道如同一个隐喻——真正的领导者永远脚踏泥土,目光却望向星辰。

在VR体验区戴上设备,眼前浮现出1973年邓小平重返政坛的历史画面。当他走出小道迈向更广阔的舞台时,这段“蛰伏期”的思考已沉淀成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这让我们懂得: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条小径都是通往大道的必修课。

小平小道观后感 篇3

站在小平同志当年劳作的拖拉机配件厂旧址前,车间里保留的老式机床仍在无声述说着什么。工友们回忆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钳工工序,这种对平凡工作的敬畏,恰是伟人最动人的底色。

纪念馆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的纪录片里,有个镜头格外深刻:雨后的泥泞小道上,邓小平拄着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这画面与后来他引领中国闯过改革深水区的历史形成了奇妙呼应。或许正是小道的崎岖,锻造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坚定信念。

离开时夕阳将小道染成金色,几位少先队员正在举行主题队会。孩子们稚嫩却庄重的誓言声中,我忽然明白:这条小道早已不是普通的地理存在,它化作精神路标,提醒着每一代人——伟大源于坚守,光明起于微芒。正如展馆结束语所说:“从崎岖小径到康庄大道,需要的不仅是方向,更是步履不停的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