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1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关于希望与自由的史诗。当安迪·杜佛兰用一把小锤子凿开肖申克监狱的高墙时,他凿开的不仅是混凝土,更是人性中被禁锢的光辉。这部电影让我明白,真正的监狱从来不是有形的围墙,而是我们内心对命运的屈服。
安迪的智慧与坚韧令人动容。作为银行家,他利用专业知识帮助狱警避税,换取图书馆的建设资金;作为囚徒,他用二十年时间策划越狱,每晚悄悄挖掘通道。这种在绝境中仍保持清醒与行动力的品质,恰似黑暗中的萤火,虽微弱却永不熄灭。当暴雨中张开双臂的经典画面出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肉体的解放,更是灵魂对自由的礼赞。
瑞德与安迪的友谊是另一重救赎。从最初怀疑"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到最终踏上墨西哥海滩的旅程,瑞德的转变印证了安迪所说:"有些鸟注定不会被关住,它们的羽毛太光亮。"这种精神层面的相互救赎,比越狱本身更具震撼力。当我们愿意相信美好,美好就会如约而至。
影片结尾处,安迪留给瑞德的信里写道:"希望是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解开了观众心中的枷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精神图腾——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守护心中那簇不灭的火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2
重看《肖申克的救赎》,突然读懂了一个隐藏主题:时间是最好的审判者。安迪用十九年时间证明清白,老布用五十年时间被体制化,而典狱长诺顿最终在时间的见证下原形毕露。这部电影像一面镜子,照见不同人对待时间的态度。
安迪对待时间的方式堪称教科书。他把漫长的刑期分解成可执行的计划:第一年建立生存基础,随后拓展图书馆,同时秘密进行越狱准备。这种将宏大目标具象化的能力,让时间从敌人变成了盟友。当其他囚犯浑浑噩噩度日时,安迪却在完成自我的重建与超越。
老布的悲剧更令人深思。出狱后选择自杀,不仅因为无法适应社会,更因为他早已在精神上放弃了与时间的对话。他的遗言"老布到此一游"透着心酸,提醒我们:被时间奴役的人,终将成为时间的祭品。反观瑞德,在安迪的影响下学会与时间和解,最终获得新生。
影片中那个埋藏钥匙的石墙,恰似时间的隐喻。有人用它锁住自己,有人却找到开启新生的密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都该学习安迪的智慧:不做时间的囚徒,而要做时间的主人。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3
当安迪爬过五百码恶臭的下水道,在暴雨中洗净满身污秽时,《肖申克的救赎》完成了对"尊严"最震撼的诠释。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在极端环境中保持人格完整,比获得自由更需要勇气。
安迪的尊严体现在无数细节里。他坚持每周给州议会写信申请图书馆经费,六年不间断;他在屋顶上冒着生命危险为同伴争取啤酒;即使被关禁闭,仍用莫扎特的音乐滋养灵魂。这些行为背后,是对自我价值的顽强守护。正如他所说:"你可以禁锢我的身体,但关不住我的思想。"
典狱长诺顿则是反面教材。他诵读圣经却贪污受贿,表面虔诚内心肮脏。当他说"把信仰寄托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时,已然成为制度的畸形产物。这种精神上的堕落,比安迪身陷囹圄更可悲。
影片中那个容纳安迪越狱工具的圣经,藏着绝妙的反讽:真正神圣的从来不是经书的装帧,而是践行其中精神的人。在这个容易随波逐流的时代,安迪教会我们:尊严不是别人给的勋章,而是自己打造的铠甲。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篇4
《肖申克的救赎》最打动我的,是它对"体制化"的深刻解构。当瑞德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时你恨它们,后来你适应它们,最终你离不开它们"时,道出了现代人共同的生存困境。
监狱的高墙是显性的体制化,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隐形枷锁更值得警惕。朝九晚五的麻木,社交媒体的绑架,功利主义的侵蚀...多少人像老布一样,最终变成"离不开笼子的鸟"?安迪的存在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是抵抗体制化的第一道防线。
影片中三个细节形成鲜明对比:老布出狱后悬梁自尽,瑞德差点重蹈覆辙,而安迪始终在寻找出路。这种差异揭示了一个真理:体制化的可怕不在于环境压迫,而在于自我意识的沉睡。安迪通过帮助他人、建设图书馆、策划越狱等活动,始终保持着主体的能动性。
当安迪穿越墨西哥的海浪,那个曾经被囚禁的灵魂终于完全舒展。这个画面给予观众无尽的启示:真正的自由,始于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囚禁。或许我们都需要定期审视:生活中哪些"高墙",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