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红色基地参观观后感(优秀4篇)

红色基地参观观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5-11-14 14:27: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红色基地参观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红色基地参观观后感 篇1

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台阶上,山风裹挟着松涛声扑面而来,仿佛在低语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青灰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15744个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像一颗不肯熄灭的火种,在时光深处静静燃烧。

展厅里陈列着红军战士用过的搪瓷缸,内壁积着厚厚的茶垢,边缘处还有几道磕碰的凹痕。这让我突然想起外婆珍藏的搪瓷脸盆——同样是岁月留下的印记,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重量。革命者的生活器物不仅是日用品,更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坚持理想的见证。

最触动我的是烈士家书展区。有位战士在信纸边缘画了朵歪歪扭扭的映山红,旁边写着"等革命成功了,带妹来看真的"。这种在生死未卜时刻依然保有的浪漫,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当我们享受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时,是否也该在自己的岗位上种下几朵"映山红"?

回程时大巴车穿过云雾缭绕的盘山公路,窗外的杜鹃花正开得灼灼。那些长眠在此的年轻人,终究没能看见自己亲手播种的春天,但他们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永远滋养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红色基地参观观后感 篇2

遵义会议旧址的木地板吱呀作响,仿佛仍在回响着1935年那个寒冬的激烈辩论。会议室墙上挂着煤油灯仿制品,玻璃罩里跳动的火苗投影在斑驳的墙面上,恍惚间与历史影像中毛泽东同志挥动的手臂重叠。

在复原的作战指挥室里,我注意到地图旁放着半截铅笔。讲解员说这是根据史料还原的细节——当时参谋人员常常画完作战图就把铅笔传给下一位同志。这种无言传递的不仅是文具,更是革命者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的信念与智慧。

最难忘的是看到陈列柜里泛黄的《红星报》,报纸中缝印着首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些朴素如"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的要求,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芒。真正的革命精神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生存哲学。

离开时天空飘起细雨,青石板路上倒映着游客们鲜艳的雨伞。八十多年前那群浑身湿透却目光如炬的先行者,或许正是为了守护后人能在雨中从容撑起的这片晴空。

红色基地参观观后感 篇3

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条凳硌得人生疼,当年代表们却在此连续开会十余天。触摸主席台上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木刻标语,粗粝的触感让人想起老农掌心的茧——真理从不是光鲜亮丽的装饰品,而是在实践中磨砺出的老茧。

枣园窑洞的土炕仅容三人并坐,毛泽东同志却在这方寸之间写就《论持久战》。炕桌上油灯的玻璃罩有修补痕迹,讲解员说这是工作人员用树胶粘合的。物资匮乏年代的智慧令人动容:他们修补的是器皿,点亮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灯塔。

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墙上的黑板还留着《黄河大合唱》的曲谱草稿。有参观者轻轻哼唱起来,几个素不相识的游客渐渐加入合唱。艺术的力量如此奇妙,它能将不同时空的人们联结成精神上的共同体。

返程时飞机穿越云层,舷窗外霞光万丈。忽然懂得什么叫"曙光在前"——不是等待光明的被动姿态,而是在黑暗中依然能看见光亮的眼睛,以及向着光亮跋涉的脚步。

红色基地参观观后感 篇4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核桃树已亭亭如盖,1949年春天,毛泽东同志曾在树下与老乡唠家常。树荫里散落着石凳石桌,让人想起纪念馆里展示的"两个务必"手稿——伟大转折往往诞生于如此朴素的场景。

军委作战室的沙盘上插着褪色的小旗,其中几面标注着"敌占区"的蓝旗已歪斜。这让我想起当下某些无形的"敌占区":精神懈怠的洼地、利益固化的藩篱。革命者的斗争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解毒剂作用。

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场,我发现每张木椅靠背都磨出了光滑的弧度。这些经年累月形成的曲线,记录着决策者们为新中国蓝图反复推敲的身影。历史从不偏爱偶然,它永远垂青那些在长考后落子的坚定。

归途经过岗南水库,碧波倒映着太行山影。七十多年前,就是在这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里,孕育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这提醒着我们:伟大往往始于微末,而真正的精神高地,永远生长在接地气的土壤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