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榜样力量观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榜样力量观后感 篇1
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在光影交错中逐渐清晰。纪录片《榜样》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着普通人的非凡故事。一位坚守山区教育四十年的老教师,用粉笔灰染白双鬓;一名退伍军人扎根荒漠植树二十年,让死寂的戈壁长出春天。他们的身影并不高大,却在某个瞬间,让我在黑暗中悄悄湿了眼眶。
最触动我的,是那位乡村医生背着药箱跋涉在山路上的背影。泥泞小路上深浅不一的脚印,记录着她三十年来出诊八千多次的坚持。当镜头扫过她药箱里发黄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每个村民的用药禁忌,我突然明白什么是"把人民放在心头最高位置"。这种日复一日的坚守,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走出影院时,城市霓虹依旧闪烁。但那些榜样人物点燃的星火,已在我心中形成永不熄灭的光源。他们教会我们,伟大不必惊天动地,只要把平凡做到极致,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灯塔。这份感动将化作前行的力量——当我们抱怨生活不易时,想想那些在更艰难处依然微笑的身影。
榜样力量观后感 篇2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榜样》系列节目像一泓清泉,冲刷着我们被功利蒙尘的心灵。最新一季中,那位放弃高薪回国效力的科学家尤其令人动容。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记录着他为突破技术封锁付出的日日夜夜。当外国同事不解地问他为何回国,他指着胸前的党徽说:"这是我的根脉所在。"这句话的分量,胜过千言万语。
节目组巧妙捕捉了许多细腻瞬间:老科学家抚摸仪器时温柔的眼神,年轻科研人员失败后抹去眼泪继续实验的倔强。这些画面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话:"不要努力去做成功的人,要努力去做有价值的人。"正是无数这样的榜样,构筑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观看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或许我们无法都成为栋梁之才,但至少可以像他们那样,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守本分。当每个普通人都能散发微光,便是对榜样精神最好的传承。这档节目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看见光,相信光,最终成为光。
榜样力量观后感 篇3
央视播出的《榜样》特别节目,用平实的叙事展现了一组特殊的"家庭相册"。其中有三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邻居的社区大妈,有在雪域高原护送学生求学的马背教师,还有疫情期间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请战书的医护群体。这些故事没有刻意煽情,却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红了眼眶。
令我震撼的是那位消防战士的双手特写——布满老茧和疤痕的手掌,记录着上百次冲进火场的勇气。当主持人问他是否害怕时,他憨厚地笑了笑:"怕,但总得有人挡在前面。"这种朴素的担当,恰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基因。节目用大量纪实镜头告诉我们: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淬炼出来的。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榜样》系列像一座精神灯塔。它不灌输教条,而是用真实的故事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与勇。当片尾曲响起时,我突然懂得:对榜样最好的致敬,不是仰望,而是让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落地生根。
榜样力量观后感 篇4
最新一期《榜样的力量》聚焦普通劳动者的高光时刻。纺织女工王大姐创新操作方法,将生产效率提升30%;快递小哥李师傅利用业余时间绘制社区助老地图,帮助独居老人解决生活难题。这些来自基层的星光,照亮了"平凡铸就伟大"的深刻命题。
镜头跟随环卫工人张阿姨凌晨四点的脚步,记录下她清扫街道时哼唱的小调。当被问及为何总能保持快乐,她说:"把城市打扫干净,就像给自己家铺床叠被。"这种将职业融入生命的境界,让人看到劳动最本真的尊严。节目用诗意的镜头语言证明:伟大从不高高在上,它藏在普通人认真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观看结束后,窗外的梧桐树正落下金黄的叶子。我突然发现,榜样就像这些落叶——看似完成了使命,实则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教会我们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崇高,而是在各自位置上尽己所能的坚持。或许这就是节目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只要心怀热忱,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