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及人物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咸亨酒店酒客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以冷峻的笔调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展现了鲁迅对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刻同情与批判。
原文
《孔乙己》
鲁迅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
译文
鲁镇酒店的布局与其他地方不同:门口设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备有热水用来温酒。做工的人下午收工后,常花四文钱买一碗酒……
注释
1. 曲尺形:柜台呈直角转折状,形如木工用的曲尺。
2. 四文铜钱:清代货币单位,一文约合0.01两银子,凸显酒客的贫困。
3. "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的诡辩,反映其迂腐性格与精神胜利法。
创作背景
1919年4月发表于《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创作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潮,鲁迅通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绍兴酒馆的童年记忆为其提供了生活素材。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回忆体框架,以酒店小伙计视角展开叙事。
2. 语言:白描手法与反讽语气结合,如"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平静叙述。
3. 思想:通过个体悲剧折射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
4. 艺术:细节描写极具张力,如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小说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开篇描写,构成了人物最根本的矛盾性。长衫象征其读书人身份认同,站着喝酒却暴露经济窘迫。鲁迅用这种身份错位,暗示了传统知识分子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尴尬处境。咸亨酒店作为微型社会,酒客们的嘲笑实则是整个社会对落伍者的集体冷漠。
范文二
"跌断,跌断......"的重复辩白,堪称现代文学最令人心碎的谎言。这个细节暴露出人物在肉体痛苦与精神尊严间的挣扎。鲁迅刻意不直接描写孔乙己之死,而是通过掌柜结账时"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的冷漠交代,展现社会对人性的彻底遗忘。这种留白处理比正面描写更具震撼力。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代表作《呐喊》《彷徨》
2. 关键字词:茴香豆(huí xiāng dòu)、羼水(chàn shuǐ)、绽出(zhàn chū)
3. 意象分析:长衫(身份执念)、伤痕(肉体创伤)、粉板(社会规训)
4. 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与国民劣根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羼水:__________
(2)绽出:__________
答案:
(1)掺假兑水
(2)突显露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含义
答案:揭示人物存在的悲剧性——他仅是他人取乐的工具,其生死对世界毫无影响,强化了小说的批判力度。
三、描写手法
题目:赏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艺术效果
答案:白描手法中暗含辛酸,皱纹象征岁月沧桑,伤痕暗示生存困境,平静叙述下蕴含巨大情感张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孔乙己现象"的当代意义
答案示例:当代教育体制中仍存在知识脱离实际的问题,某些高校毕业生陷入"长衫心理"困境,折射出教育功利化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