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精选故事《农夫与蛇》原文及赏析
引导语:本文呈现《农夫与蛇》的完整寓言文本,通过中英对照翻译、创作背景解析与多层次鉴赏,揭示其跨越时空的警示意义。
原文
《农夫与蛇》
(古希腊)伊索
严冬清晨,农夫路遇冻僵之蛇,
怀揣怜悯,置蛇于怀暖其身。
蛇性苏醒,反噬恩主,
农夫垂死悔叹:"怜惜恶徒,自取灭亡。"
译文
英文版:
The Farmer and the Snake
On a cold morning, a farmer found a snake stiff with frost.
Moved by compassion, he placed it in his bosom.
Revived by the warmth, the snake stung its benefactor,
giving him a mortal wound. "I am rightly served," said the farmer,
"for pitying a villain."
现代汉语译文:
寒冷的清晨,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
出于怜悯,他将蛇放入怀中取暖。
苏醒的蛇却咬伤恩人,
临终前农夫叹息:"怜悯恶徒,咎由自取。"
注释
1. "冻僵之蛇":古希腊文"πῆγμα"特指严寒导致的全身僵硬状态
2. "反噬":原文"δήγμα"强调毒蛇的致命性攻击,与普通咬伤区别
3. "悔叹":希腊原文使用"ἔλεγξις"(自我谴责)的特殊修辞手法
创作背景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时期,伊索作为获释奴隶,目睹大量道德悖论现象。该故事最早记录在亚里士多德学生狄凯阿尔科斯的《伊索传》残篇中,反映当时对"善的限度"的哲学思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四段式递进结构(相遇-施救-背叛-警句),符合古希腊"故事-训喻"标准范式
2. 语言艺术:动词"置"与"噬"形成施受关系强烈对比,希腊原文通过喉音辅音强化冲突感
3. 思想内核:突破"善有善报"传统观念,提出道德判断需要理性前提的伦理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道德判断的悖论性
寓言通过极端情境揭示道德实践中的根本矛盾。农夫代表纯粹利他主义,蛇则象征不可改变的恶性本质。伊索刻意设置寒冬场景,将生存危机作为道德选择的试金石。结尾的垂死忏悔并非否定善良,而是警示道德行为需要对象鉴别,这一思想比康德的"定言命令"早了两千余年。
范文二:叙事张力的构建艺术
全文仅用四个动作完成戏剧性转折。温度变化成为关键叙事线索:严寒(死亡威胁)-体温(生命复苏)-蛇毒(致命逆转)。希腊原文中三个"突然转折"(ἐξαίφνης)强化了命运无常感。这种"拯救-背叛"的叙事模式,后来成为西方悲剧的经典结构原型。
考试重点整理
1. 核心词汇:
噬(shì):毒蛇咬伤
缘(yuán):因为("只缘"句式)
2. 文学常识:
伊索寓言最早由公元前4世纪雅典政治家德米特里奥首次编撰
3. 意象体系:
"冬-春-死"的意象转换构成隐喻框架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寓言中的意思:
(1)反噬:__________
(2)悔叹:__________
答案:
(1)恩将仇报的伤害行为
(2)临终前的自我谴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农夫临终之言揭示了什么哲理?
答案:超越立场的善良可能招致灾祸,实施美德需考虑对象本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农夫与蛇》与《东郭先生》的警示意义差异
答案:伊索寓言强调本性不可改,中国故事侧重识人不清;西方重理性判断,东方重道德教化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该寓言分析国际关系中的援助行为?
答案示例:说明无偿援助需评估受援方本质,避免资源反成伤害自身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