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原文及文化赏析与译文
引导语:王安石《元日》以春节为背景,通过爆竹、桃符等意象,展现宋代岁首民俗与革新气象,诗中隐含作者的政治理想。
原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在爆竹的响声中旧年过去,
春风带着暖意吹进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千家万户,
人们忙着用新桃符替换旧符。
注释
【爆竹句】"除"指逝去,古代以燃烧竹节爆裂声驱邪,后演变为鞭炮。
【屠苏】药酒名(tú sū),唐宋时正月初一饮屠苏酒避瘟疫。
【曈曈】太阳初升貌(tóng tóng),叠词增强画面感。
【桃符】绘有神荼、郁垒的桃木板(shēn shū yù lǜ),后发展为春联。
创作背景
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此诗作于变法初期。宋代春节已形成燃爆竹、饮屠苏、挂桃符的完整习俗体系,诗中"新桃换旧符"暗喻政治改革。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句分别对应听觉(爆竹)、触觉(春风)、视觉(曈曈日)、动作(换符),形成时空流动感。
2. 语言:"入"字精准表现春风渗透酒液的动态,"总"字强调民俗的普遍性。
3. 思想:表面写辞旧迎新,深层寄托破除陈规、开创新政的理想。
4. 艺术:选取典型民俗意象,白描手法中暗含象征,朴素语言蕴含深刻哲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元日》的民俗画卷背后,跃动着改革者的热忱。诗人将自我政治理想投射到春节仪式中,"新桃换旧符"的集体行为,恰似"熙宁新法"对旧制的更替。屠苏酒作为防疫药酒,在春风中化作新政惠民的隐喻。全诗以百姓视角展开,却暗含执政者的观察站位,这种双重身份的表达,使诗歌既有民俗厚度,又有思想高度。
范文二
王安石以科学家般的精确捕捉春节的感官体验。爆竹的听觉爆破、屠苏的味觉刺激、朝阳的视觉温暖、换符的触觉操作,构建出多维度的年节空间。尤其"曈曈日"的叠词运用,既模拟阳光渐强的过程,又暗示新政的光明前景。这种将抽象政治理念具象化为生活场景的能力,正是其"诗史"特质的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屠苏(tú sū) 曈曈(tóng tóng) 桃符(táo fú)
【文学常识】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瘦硬通神",此诗属"半山体"代表作
【意象体系】爆竹(除旧) 屠苏(迎新) 桃符(辟邪)共同构成春节符号系统
【意境特征】热烈而充满希望的岁首图景,隐含破立并举的哲学思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岁除:__________
(2)曈曈:__________
答案:
(1)一年过去
(2)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问:"总把新桃换旧符"蕴含怎样的深层含义?
答:表面写春节换桃符习俗,实则寄托作者废除旧制、推行新政的政治理想,体现破旧立新的改革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元日》与苏轼《守岁》在表现春节主题上有何差异?
答案:王安石诗侧重集体民俗场景的宏观描绘,暗含政治隐喻;苏轼诗聚焦个人守岁的微观体验,抒发人生感慨。前者体现政治家视角,后者展现文人情怀。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艺术表现力
答:"入"字化无形春风为可感触的实体,将气候转暖与饮酒暖身双重意蕴交融,体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