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经典章节"三打白骨精"原文及赏析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是全书最具哲理性的章回之一,通过白骨精三次幻化的情节,展现了取经团队内部的矛盾冲突。本文提供原文节选、白话翻译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吴承恩笔下的世相寓言。
原文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节选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圣僧歇马在山岩,忽见裙钗女近前。
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
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仔细定睛观看处,看看行至到身边。
译文
那妖精收住阴风,在山坳里变成个美貌女子,生得眉目如画,唇红齿白,左手提着青砂罐,右手拿着绿瓷瓶,从西向东直朝唐僧走来......
唐僧正在山岩下休息,忽然看见个女子走近。
翠绿衣袖轻摆露出纤纤玉手,湘绣长裙摆动现出三寸金莲。
汗湿的面容像带露鲜花,眉间尘土似含烟柳叶。
待看得仔细时,那女子已走到跟前。
注释
【月貌花容】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如月般皎洁,似花般娇艳。
【玉笋】喻指女子纤细白嫩的手指。
【金莲】典出《南史》,后专指女子缠足的小脚,此处暗示妖异。
【柳带烟】用柳叶含烟的意象描写女子含愁带怨的眉态。
四句韵文通过工笔描摹,以"翠袖""湘裙""粉面""峨眉"等意象堆砌出极具欺骗性的美好表象。
创作背景
嘉靖年间,明世宗沉迷道教方术,民间妖妄之说盛行。吴承恩曾任荆府纪善,目睹官场虚伪,借神魔故事讽喻现实。本章回写于作者晚年,融合了其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观察。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三次变化(少女、老妇、老翁)形成递进式重复,强化戏剧冲突。
2. 语言艺术:韵文部分采用"三四三"句式,前四句工笔描摹,后三句动态推进。
3. 思想内涵:通过"肉眼凡胎"与"火眼金睛"的对比,揭示认知局限的永恒命题。
4. 艺术特色:将道教"三尸"传说转化为文学意象,体现"以幻写真"的创作手法。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白骨精形象承载着明代社会的集体焦虑。在商品经济萌芽的背景下,传统道德面临挑战,吴承恩通过"三变"情节设计,展现了对人性异化的警惕。韵文中"金莲""柳带烟"等意象,实为对程朱理学"女子德容"标准的反讽。当唐僧执着于表象的"善",恰暴露了教条主义的认知缺陷。
范文二
本章回的叙事张力源于视角差异。散文叙述突出行动推进,韵文描写聚焦感官体验,形成双重叙事层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汗流粉面"的细节,既符合夏日赶路的现实逻辑,又暗合道教"阳精外泄"的修炼禁忌。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使简单的除妖故事升华为关于认知本质的哲学探讨。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凹(āo) 拽(zhuài) 峨(é) 笋(sǔn)
2. 文学常识:明代神魔小说代表作、"三尸"概念的道教渊源、韵散结合的表现形式
3. 核心意象:青砂罐(毒药象征)、金莲(欲望隐喻)、柳带烟(虚伪表象)
4. 艺术手法:递进式重复、工笔白描、视角转换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阴风:__________
(2)径奔:__________
答案:
(1)妖风或邪气
(2)直接朝向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三打白骨精"反映了怎样的认知矛盾?
答案:揭示了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的冲突,批判了执着表象而忽视本质的思维局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白骨精与《聊斋》画皮鬼的形象塑造异同
答案:同:都利用美色迷惑他人;异:白骨精突出"三变"的递进性,画皮鬼强调"画皮"的瞬间撕裂感。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三打白骨精"阐释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多重面具下的身份伪装,与白骨精的"三变"本质相通,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认知判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