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色花》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引导语:苏联作家瓦·卡达耶夫的童话《七色花》通过小女孩珍妮获得七色花实现愿望的故事,传递了善良与分享的人生哲理。本文将呈现原文选段、现代汉语译文,并从儿童文学视角解析其教育价值。
原文
《七色花》(节选)
作者:【苏联】瓦·卡达耶夫
"飞吧飞吧小花瓣,
向西飞到东边转,
刚刚挨着地面停,
就照我说的办!"
......
最后那片蓝花瓣,
轻轻落在轮椅前:
"请让维佳站起来——"
七色花谢的瞬间,
男孩扔掉拐杖跑,
花瓣化作彩虹桥。
译文
珍妮念动咒语:"飞吧飞吧小花瓣,从西边飞到东边,只要触碰到大地,就立刻实现我的愿望!"
......
当她撕下最后一片蓝色花瓣时,花瓣飘落在残疾男孩维佳的轮椅前。珍妮许愿:"请让维佳恢复健康!"随着七色花消失,男孩奇迹般扔开拐杖奔跑,凋谢的花瓣在空中形成彩虹。
注释
1. "向西飞到东边转":咒语格式的固定句式,体现童话语言的韵律感
2. 蓝花瓣:象征希望与治愈,与前六片用于个人欲望的花瓣形成对比
3. 彩虹桥:隐喻善行带来的精神升华,源自斯拉夫民间传说中连接天地的彩虹意象
创作背景
1940年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当时卡达耶夫参与儿童刊物编辑工作。作品融合了东欧民间"许愿花"传说与战后社会重建时期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童话形式引导儿童理解利他主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6+1"花瓣设计,前六个愿望铺垫个人得失,第七次转折凸显主题
2. 语言艺术:重复性咒语增强记忆点,颜色意象与情感变化紧密关联
3. 教育价值:揭示物质满足的短暂性,论证精神奉献的永恒意义
4. 文化内涵:折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七色花》的叙事智慧体现在愿望层递设计中。前六个愿望分别对应玩具(物质)、地理位移(空间)、物品复原(秩序)等具体需求,而第七个愿望突然转向他人健康,这种陡峭的情感曲线形成强烈道德启示。作者刻意让珍妮在浪费花瓣后遭遇残疾男孩,利用负罪感催化人格成长,展现儿童心理转变的合理性。
范文二
彩虹意象的两次出现构成精妙闭环。首次在开篇作为七色花的来源,象征神秘力量;最终化作帮助他人后的精神彩虹,暗示利他行为才能创造永恒美丽。这种意象呼应突破了传统童话"圆满结局"的套路,将魔法效果转化为道德选择的结果,使幻想故事具有现实教育张力。
关于《七色花》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瓦·卡达耶夫的作家身份及其《雾海孤帆》等代表作品
2. 核心意象:七色花瓣的颜色序列象征(红-愤怒/橙-惊喜/黄-虚荣等)
3. 主题思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对比
4. 艺术手法:咒语重复的韵律设计、愿望实现的条件限制(必须接触地面)
5. 文化比较:与《格林童话》中"三愿望"叙事模式的差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1)咒语:__________
(2)彩虹桥:__________
答案:
(1)实现愿望的固定语言形式,体现童话程式化特征
(2)象征善行带来的精神超越,源自斯拉夫民间信仰
二、主旨理解
题目:第七片花瓣的选择为何具有转折意义?
答案:前六次愿望聚焦个人需求,第七次转向帮助他人,完成从利己到利他的精神飞跃,揭示真正幸福源于奉献的哲理。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七色花》与王尔德《快乐王子》的牺牲主题
答案:两者都通过牺牲达成精神升华,但快乐王子是渐进式奉献,《七色花》呈现顿悟式转变;前者强调物质付出的痛苦,后者突出心理抉择的成长。
四、拓展运用
题目:用《七色花》故事论证"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答案示例:珍妮前六次愿望带来的快乐转瞬即逝,而帮助维佳获得的满足感伴随彩虹意象永恒存在,证明精神馈赠才能创造持久幸福,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