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精彩片段:暴雨中的挣扎与人性微光
《骆驼祥子》是老舍笔下北平人力车夫的生存史诗。本文选取祥子暴雨拉车片段,通过原文、译文与深度解析,展现底层劳动者在时代碾压下的顽强与幻灭。
原文片段
《骆驼祥子》第五章(节选)
作者:老舍
【暴雨前夕】
天已黑透,
黑得似墨汁泼翻。
祥子的汗混着尘土,
在脸上冲出沟壑。
【暴雨骤至】
雨道扯天扯地垂落,
万千箭头射向地面;
他的裤脚卷着冷风,
像两条冰蛇缠住脚踝。
现代汉语译文
天色完全暗下来,黑得像打翻的墨汁。
祥子的汗水混合着灰尘,在脸上形成一道道泥痕。
暴雨倾盆而下,雨幕连接天地,
仿佛无数利箭射向大地。
湿透的裤管灌满寒风,
如同两条冰冷的毒蛇缠住他的双脚。
注释
"黑得似墨汁泼翻":比喻极端黑暗,暗示社会环境压抑。"泼翻"(pō fān)强调突发性。
"汗混着尘土":细节描写展现劳动强度,"混"(hùn)字体现身心俱疲状态。
"雨道扯天扯地":拟人化描写,"扯"(chě)字突出暴雨狂暴。
"冰蛇缠住脚踝":通感修辞,将触觉转化为视觉形象,表现刺骨寒意。
创作背景
1936年老舍任教青岛时创作。当时北平人力车夫超10万,日收入不足2角银元。作者通过3年实地观察,记录车夫"地狱般"的生活状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暴雨场景分三阶段递进——酝酿、爆发、后果,暗合祥子命运曲线。
2. 语言艺术:动词"扯""射""缠"具暴力性,体现自然对人的压迫。
3. 思想内核:自然环境描写实为社会隐喻,暴雨象征吃人旧社会。
4. 艺术特色:借鉴传统话本"赋"的手法,将苦难转化为审美意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暴雨意象的双重象征
老舍笔下的暴雨既是自然现象,更是社会暴力的具象化。"万千箭头"的比喻暗指多重压迫:车厂主的剥削、兵痞的掠夺、侦探的欺诈。祥子在雨中"像骡马似的"奔跑的状态,揭示底层劳动者被物化的残酷现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冰蛇"意象,这种冷血动物的缠绕暗示压迫的无孔不入,与后文孙侦探敲诈形成伏笔。
范文二:细节中的生命尊严
片段中"脸上冲出沟壑"的描写极具震撼力。汗水冲刷尘土形成的沟壑,既是体力透支的证明,也是生命顽强抗争的痕迹。老舍曾自述:"我要写出泥土里长出的尊严"。这种尊严在暴雨场景中尤为珍贵——当祥子坚持把客人送到目的地时,他维护的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作为人的最后底线。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
· 车轴辘(chē zhóu lu):人力车关键部件,象征沉重负担
· 嚼谷(jiáo gu):北平方言,指基本生活费用
2. 文学常识:
· 京味文学代表:运用北京口语及市井生活描写
· 自然主义特征:环境决定论在祥子命运中的体现
3. 意象系统:
· 暴雨:不可抗的毁灭力量
· 骆驼:祥子坚韧与奴性的双重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扯天扯地:__________
(2)沟壑: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雨势猛烈连接天地
(2)汗水冲刷形成的纹路
二、主旨理解
题目:"冰蛇缠住脚踝"的描写有何深层含义?
答案:既表现暴雨的寒冷刺骨,又隐喻社会压迫如毒蛇般纠缠不休,暗示祥子无法挣脱的悲剧命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骆驼祥子》与茅盾《子夜》中的环境描写作用
答案:《骆驼祥子》的环境是人物命运的延伸,具有象征性;《子夜》的环境更多作为时代背景存在,侧重写实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暴雨拉车"片段,分析老舍如何表现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
答案示例:通过极端天气下的劳动场景,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将生理痛苦升华为艺术形象,揭示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