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精选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及鲁迅创作赏析
本文围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分析及多维度鉴赏,揭示其童年书写中的文化批判与生命哲学。
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译文
无需描述那碧绿的菜地、光滑的井台围栏,
高大的皂角树和紫红的桑葚;
也不必提知了在树叶间长鸣,
肥胖的蜜蜂趴在油菜花上,灵巧的云雀突然从草丛直冲云霄。
仅仅是那截矮矮的泥墙根周围,就藏着无穷乐趣。
注释
皂荚树(zào jiá shù):豆科落叶乔木,果实可作洗涤剂。
叫天子:云雀的俗称,善垂直起飞鸣叫。
艺术表现:连用"不必说"排比句式,以儿童视角构建微观世界的丰饶图景。
情感表达:通过昆虫植物的动态描写,展现童年观察自然的敏锐与欢愉。
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撰写此文。时年45岁的他正处于思想转型期,通过对童年私塾记忆的追溯,既反思传统教育体制,亦在"朝花夕拾"中寻找精神慰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空间转换叙事,百草园的自由与三味书屋的禁锢形成镜像对照。
2. 语言艺术:白描手法中暗含反讽,如"渊博的宿儒"实指迂腐的教书先生。
3. 思想内核:在童趣书写中植入对扼杀天性的旧式教育的批判。
4. 意象运用:斑蝥、何首乌等生物意象构成反抗规训的符号系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实为精神原乡的隐喻。文中连用26个动词描写昆虫活动,形成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画卷,与后文三味书屋"只读书"的训诫形成尖锐对比。这种童年经验的文学重构,本质是对自然人性被制度异化的抗议。
范文二
文本表层是温馨的怀旧叙事,深层却布满文化批判的锋芒。当儿童被迫背诵"仁远乎哉"时,那些被折断的蜡梅枝恰似被压抑的求知本能。鲁迅将私塾教育解构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空间降级,揭示传统教育对感知能力的剥夺。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考试重点
文学常识:
1. 本文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
2. "三味书屋"典出《李淑同笔记》,"三味"指经史子三类典籍
意象体系:
1. 百草园:象征自然天性、自由成长
2. 三味书屋:代表制度规训、知识异化
艺术手法:
1. 儿童视角与成人叙事的双重声音
2. 白描中暗含对比反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轻捷的叫天子:__________
(2)渊博的宿儒:__________
答案:
(1)动作灵敏的云雀
(2)表面学问深厚的老学究(含反讽)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描写百草园动植物有何深层用意?
答案:通过展现自然生命的自由状态,反衬封建教育对人性的束缚,表达对童年本真状态的追怀与对教育异化的批判。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童年书写的异同
答案:同:均采用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异:鲁迅重在文化批判,萧红侧重生命体验的原始记录。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德文告别语增强仪式感,拟人化称呼流露深切眷恋,转折处突显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