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稻草人》全文及叶圣陶创作赏析及现代汉语译文

《稻草人》全文及叶圣陶创作赏析及现代汉语译文

时间:2025-09-12 13:38:01

《稻草人》全文及叶圣陶创作赏析及现代汉语译文

本文围绕叶圣陶童话《稻草人》,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与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现代童话的开山之作。

原文

《稻草人》

叶圣陶

田野里立着一个稻草人,

骨架子是竹枝,肌肉是黄稻草。

破竹篮子当帽子,残荷叶当衣裳,

他整天整夜站着,没有片刻休息。

译文

田野中竖立着一个稻草人,

它的骨架由竹枝构成,身体填充着黄稻草。

戴着破旧的竹篮作为帽子,披着残破的荷叶当作衣服,

它日夜矗立田间,从不曾有过片刻停歇。

注释

1. "骨架子是竹枝":以竹枝为骨架,体现稻草人简陋的构造。

2. "破竹篮子当帽子":通过日常物品的再利用,展现农村生活的朴素。

3. "残荷叶当衣裳":荷叶意象暗示季节特征,同时强化残缺感。

创作背景

1923年创作于上海,正值新文化运动后期。叶圣陶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致力于儿童文学改革。当时中国农村凋敝,农民生活困苦,这一社会现实深刻影响了作者的创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三段式递进,从外形描写到心理刻画,最后展现悲剧命运。

2.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善用白描手法,避免华丽辞藻。

3. 思想内涵:通过稻草人的视角,揭示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处境。

4. 艺术特色:拟人化手法运用娴熟,赋予稻草人以人的情感和视角。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稻草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作者选择不能言语、不能行动的稻草人作为观察者,这种受限的视角反而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稻草人目睹人间苦难却无力相助,这种无能为力的痛苦,恰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叶圣陶将这种时代苦闷巧妙地投射在一个田间造物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范文二

这篇童话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其现实主义笔法。不同于传统童话的浪漫色彩,叶圣陶笔下的稻草人见证的是残酷的现实:老妇人辛苦劳作却颗粒无收,渔妇为生计不得不抛下病儿,被卖的妇女投河自尽。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幅旧中国农村的苦难图景。作者通过童话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开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竹枝(zhú zhī):竹子的枝条

残荷(cán hé):凋残的荷叶

2. 文学常识:

《稻草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童话集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

3. 意象分析:

稻草人象征觉醒但无力改变现状的知识分子

残荷暗示衰败的社会环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骨架子:__________

(2)残荷:__________

答案:

(1)支撑整体的框架结构

(2)凋残的荷叶

二、主旨理解

题目:《稻草人》通过哪些细节展现农村的苦难?

答案:通过老妇人颗粒无收的麦田、渔妇抛下病儿劳作、被卖妇女投河等细节,展现旧中国农村的深重苦难。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稻草人》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答案:赋予稻草人以人的情感和视角,通过其内心独白展现社会现实,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