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经典常谈》精选章节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经典常谈》精选章节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时间:2025-09-23 12:00:03

《经典常谈》精选:苏轼《题西林壁》多维解读

引导语:北宋文豪苏轼的《题西林壁》以庐山为喻,揭示认知局限的永恒命题。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展现这首哲理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是绵延山岭,侧面观则成陡峭峰峦,

远眺近观、俯视仰视,景象千变万化。

为何始终看不清庐山全貌?

只因我正置身于这崇山峻岭之间。

注释

横看:从正面平视,读作héng kàn。

岭:连绵的山脉,与独立"峰"形成对比。

缘:因为,表因果关系的关键虚词。

艺术表现:前两句通过视角转换形成空间蒙太奇,后两句以设问转折揭示哲理。

情感表达:由观察的惊奇到认知的困惑,最终升华为超然的智慧。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途经九江游庐山。此时诗人历经"乌台诗案"生死劫难,对事物认知更具辩证思维。庐山地貌的复杂性恰好成为其哲学思考的具象载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具象描写,后两句抽象议论,符合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2. 语言艺术:"横""侧""远""近""高""低"六组方位词构成全息视角。

3. 思想内涵:突破庄子"齐物论"的相对主义,提出认知受限于主体立场的深刻命题。

4. 艺术特色:将山水诗传统的审美观照转化为哲学思辨,开创理趣诗新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将日常经验提炼为普遍真理。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并非简单写景,而是构建认知实验场。诗人故意隐去具体景物描写,仅保留观察方式与视觉结果的对应关系,使具体意象获得抽象品格。后两句的设问看似平实,实则以退为进,用自我否定完成哲学突破。这种"以具体显抽象"的手法,比邵雍《击壤集》的纯粹说理更具艺术感染力。

范文二

苏轼此诗暗含三重认知维度:物理层面的视角差异、心理层面的感知局限、哲学层面的主客关系。诗中"不识"与"只缘"构成严密的逻辑闭环,但诗人并未给出解决方案,这种留白恰恰暗示了人类认知的永恒困境。与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积极干预相比,苏轼更强调认知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差异折射出北宋文人面对现实困境的不同思想路径。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缘(yuán)、岭(lǐng)、面目(miàn mù)。

文学常识:七言绝句、哲理诗、宋诗理趣特征。

意象分析:庐山作为认知迷宫的象征,山形变化喻示真理的多面性。

意境特征:在具象山水与抽象思辨间构建的理趣意境。

哲学关联:可与柏拉图"洞穴寓言"、王阳明"山中之花"命题对照理解。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横看:__________

(2)缘:__________

答案:

(1)从正面平视

(2)因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诗揭示了什么哲理?

答案:指出人受限于自身立场难以认识事物全貌,强调跳出局限的重要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哲理表达方式的差异

答案:苏轼诗通过否定性结论揭示认知局限,陆游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现困境中的希望,前者重思辨后者重体悟。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四组反义词穷尽观察角度,为后文认知局限的结论埋下伏笔,空间感的铺陈增强哲理说服力。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哲理分析现代社会信息茧房现象?

答案示例:信息时代人们困于算法构建的认知闭环,正如"身在此山中",需要主动突破信息屏障才能接近真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