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章节原文及赏析及白话译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其中“葬花吟”是林黛玉感怀身世的经典诗作。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解析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葬花吟
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节选)
译文
凋谢的花瓣随风飞舞,红颜褪去芳香消散,有谁怜惜?
蛛丝般柔软的柳枝飘荡在春日的亭台,轻盈的柳絮沾上绣帘。
闺中少女感伤春光将尽,满腹愁绪无处排解。
手执花锄走出绣帘,怎忍心踩着落花来回行走?
注释
红消香断:指花朵凋零,暗喻青春消逝。“红”指代花,亦暗指女子容颜。
游丝(yóu sī):蜘蛛等昆虫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此处形容柳条轻柔。
落絮:柳絮飘落,象征春光易逝。
愁绪满怀无释处:化用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境,表现黛玉无法排解的孤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时值黛玉葬花。曹雪芹借黛玉之口,抒发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控诉。乾隆年间文字狱盛行,作者以“闺怨”为表,暗藏对时代的批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落花为线索,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展现黛玉心理活动。
2. 语言艺术:“飞”“系”“沾”等动词精准捕捉动态,形成视觉与触觉通感。
3. 思想内涵:通过“花人合一”的意象,揭示美好事物被摧残的悲剧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葬花吟》最动人处在于“以花喻人”的隐喻系统。黛玉眼中落花的命运,正是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处境的投射。诗中“忍踏落花”的细节,将自我怜悯升华为对一切美好事物逝去的哀悼,这种情感张力超越了个体悲剧,具有普世价值。
范文二
曹雪芹在诗中构建了双重意象群:落花、游丝等自然意象指向无常;绣帘、花锄等人文物象暗示禁锢。两组意象在“扑绣帘”处交汇,形成自然美与世俗礼教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最终在“未若锦囊收艳骨”的决绝中达到高潮,体现黛玉“宁为玉碎”的人格追求。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葬花吟是林黛玉代表作,反映其“孤标傲世”的性格特征。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感修辞(如“香断”化嗅觉为视觉)。
核心意象:落花(生命短暂)、绣帘(闺阁束缚)、春暮(时光流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红消香断”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既指花朵凋零香气消散,又暗喻青春美貌的消逝。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手把花锄出绣帘”体现的人物心理。
答案:表现黛玉对落花的珍视与自我命运的感伤,“绣帘”象征束缚,“花锄”暗示抗争,展现其矛盾心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葬花吟》与李商隐《落花》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李诗以“高阁客竟去”的旁观者视角写落花,客观冷静;《葬花吟》以第一人称介入,主客交融,情感更浓烈。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红消香断有谁怜”,谈谈对当代社会人文关怀的启示。
答案示例:诗句提醒我们关注被忽视的群体命运。在快节奏社会中,更需建立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机制,避免“香断无人怜”的现代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