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讽刺段落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儒林外史》讽刺段落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时间:2025-09-02 13:45:01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微:范进中举片段解析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是科举制度批判的经典段落,本文通过原文与白话对照、创作背景还原及多维度鉴赏,揭示吴敬梓对封建文人扭曲心态的深刻讽刺。

原文

《范进中举》(节选)

吴敬梓

【上阕】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下阕】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译文

范进匆忙进屋,看见堂中悬挂着红色喜报,写着:"恭喜范进老爷考取广东省乡试第七名举人,即将金榜题名。"

范进初看时不信,反复确认后突然拍手大笑:"啊!终于考中了!"随即昏倒在地,牙关紧咬失去知觉。

注释

"讳进":古代对尊长名字的避讳写法,此处讽刺范进突然获得的虚假社会地位

"黄甲":科举殿试榜单用黄纸书写,代指最高功名

"不省人事":通过生理反应夸张表现精神崩溃,凸显科举毒害之深

艺术手法:白描叙事中暗藏反讽,用"捷报"的喜庆色彩反衬悲剧内核

创作背景

乾隆十九年(1754),吴敬梓在南京完成此章。作者早年亲历科举,目睹许多文人如醉如痴的癫狂状态。当时科举录取率仅0.03%,多数考生耗尽毕生精力却一无所获,形成特殊的社会病态。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以"报帖-观看-昏厥"形成递进式讽刺,层层揭示人物心理崩溃过程

2. 语言特色:用"噫""好了"等口语化感叹词,精准捕捉人物瞬间的精神失控

3. 思想内涵: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异化

4. 艺术创新:开创以现实主义笔法批判科举制度的文学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段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犀利的科举批判。吴敬梓用"笑了一声"与"不省人事"的强烈反差,构建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喜剧效果。范进的反应看似夸张,实则是长期精神压抑后的必然爆发。作者特意选取"第七名亚元"这个不高不低的名次,暗示即便中举也难逃成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命运。这种克制的讽刺比直接控诉更具震撼力。

范文二

文本中隐藏着精妙的声音设计。报帖的官方文书体与范进的口语形成雅俗对比,"噫!好了!"三个字包含从怀疑到确认再到狂喜的心理渐变。更讽刺的是,这段改变命运的喜报内容其实程式化严重,暗示所谓功名不过是体制批量生产的幻象。吴敬梓用白描手法撕开了科举制度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现出吃人本质。

考试重点整理

关键字词:讳(huì)、黄甲(huáng jiǎ)、不省(xǐng)人事

文学常识: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举人,可任知县等职

艺术手法:对比讽刺(喜报内容与人物反应的矛盾)、细节白描(拍手、跌倒等动作)

思想主旨: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人格异化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讳进:__________

(2)黄甲:__________

答案:

(1)对名字的尊称写法

(2)殿试录取榜单

二、主旨理解

问:范进昏厥的细节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答:反映科举功名已成为读书人的精神鸦片,长期压抑导致心理扭曲。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异同

答案:同:都批判制度对人的摧残;异:吴敬梓侧重群体讽刺,鲁迅聚焦个体悲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的动作描写作用

答:通过机械性动作表现精神失常,省略心理描写却更显人物异化程度。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范进中举"现象的现代启示

答案示例:当代应试教育仍存在将人工具化的倾向,需警惕单一评价体系造成的人格缺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