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原文及赏析及现代汉语译文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原文及赏析及现代汉语译文

时间:2025-08-29 20:15:02

《三国演义》经典片段"煮酒论英雄"原文及深度解析

《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片段展现了曹操与刘备的权谋交锋,通过对话揭示人物性格与时代风云。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经典场景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

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译文

刘备问道:"淮南的袁术,兵多粮足,可以算是英雄吗?"

曹操笑着说:"不过是坟墓里的枯骨,我早晚要抓住他!"

刘备又问:"河北的袁绍,家族四代位居三公要职,门下旧部众多;现在雄踞冀州,手下能人极多,可以算是英雄吗?"

曹操回答:"袁绍外表强硬内心怯懦,喜欢谋划却缺乏决断;做大事时吝惜性命,见到小利却不顾安危:算不上英雄。"

注释

冢中枯骨:zhǒng zhōng kū gǔ,字面意为坟墓里的枯骨,比喻徒有虚名、毫无作为的人。

四世三公:指袁绍家族连续四代担任司徒、司空、太尉等最高官职,彰显其显赫家世。

色厉胆薄: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揭示袁绍性格缺陷的关键评语。

艺术表现: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曹操的霸气与刘备的谨慎形成鲜明对比。

创作背景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前试探刘备。当时刘备兵败投奔曹操,曹操既想利用其才能又心存戒备。这段对话发生在许都,正值军阀混战时期,各方势力明争暗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问答形式推进情节,层层递进揭示曹操的英雄标准。

2. 语言艺术:运用比喻(冢中枯骨)和排比(干大事...见小利...)增强表现力。

3. 思想内涵:通过评点各路诸侯,展现曹操的政治眼光和霸主气魄。

4. 人物塑造:曹操的锋芒毕露与刘备的韬光养晦形成戏剧性对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段对话堪称古代政治博弈的经典范例。曹操以"煮酒论英雄"为名,实则试探刘备的政治立场。他对袁术"冢中枯骨"的评价充满轻蔑,对袁绍"色厉胆薄"的论断直指要害,显示出非凡的识人眼光。而刘备明知曹操用意,却故意列举庸碌之辈,既避免暴露真实想法,又示弱以消除曹操戒心。罗贯中通过这场心理战,将两位政治家的性格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

范文二

从文学角度看,这段对话具有多重审美价值。曹操的评语简洁有力,"冢中枯骨"四个字就使袁术的形象跃然纸上;"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排比句式,既工整又深刻。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塑造形象的手法极为高明:曹操的每句话都充满霸气与自信,刘备的每句询问都暗含谨慎与试探。这种"以言写人"的艺术手法,成为后世历史小说塑造人物的典范。

关于"煮酒论英雄"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冢(zhǒng)、色厉胆薄(sè lì dǎn bó)、干大事(gàn dà shì)

文学常识: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知识要点:体现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和"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枭雄性格

意象意境:以"煮酒"营造看似闲适实则紧张的氛围,暗藏杀机

知识全解:反映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政治斗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色厉胆薄:__________

(2)干大事:__________

答案:

(1)外表强硬内心怯懦

(2)做重大事业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二、主旨理解

问: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反映了怎样的英雄观?

答:反映了曹操重视决断力与胆识的英雄观,认为真正的英雄应当敢于担当、不计小利。

解析:通过与刘备对话展现曹操独特的政治见解和人才标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煮酒论英雄"与"三顾茅庐"在塑造人物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不同点在于前者侧重政治试探,后者侧重诚意表现。曹操主动出击,刘备则以静制动。

解析:两段情节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不同领导风格。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冢中枯骨"的艺术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贬低袁术,既表现曹操的轻蔑态度,又显示其语言犀利的特点。

解析:四字评语凝练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讽刺效果。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煮酒论英雄"对现代人际交往的启示?

答案示例:启示人们要善于识人辨才,在交往中保持清醒判断;同时提醒我们在复杂环境中要懂得韬光养晦。

解析:古典文学中的智慧对现代生活仍具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