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唐诗三百首》精选诗歌原文及赏析及现代汉语译文

《唐诗三百首》精选诗歌原文及赏析及现代汉语译文

时间:2025-08-29 17:30:01

《唐诗三百首》精选: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长安沦陷后所作,以沉郁的笔触描绘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角度解析,揭示这首五言律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破碎而山河依旧,长安城里春草丛生。

感伤时局,连花朵也让人落泪;怨恨离别,鸟鸣声更觉惊心。

战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信珍贵如万两黄金。

白发越挠越稀疏,几乎插不住发簪。

注释

国破山河在:国都沦陷,唯自然景物如旧。"破"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占。

城春草木深:反衬手法,"深"字暗示人烟稀少,杂草丛生。

花溅泪/鸟惊心:移情于物,"溅"字强化泪水的冲击感,"惊"字突出心理震颤。

烽火连三月: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安禄山称帝,至杜甫写诗时战事未歇。

浑欲不胜簪:"浑"表程度,白发稀疏到几乎无法束发,具象化忧思之深。

创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杜甫被困长安。此前玄宗西逃,叛军焚掠宫室,百姓流离。诗人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乱象,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悲剧熔铸于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四句叙事寄慨。颔联"感时""恨别"双起,颈联"烽火""家书"对举,尾联以白描收束。

2. 语言艺术:"溅""惊"二字化静为动;"抵万金"用夸张强调家书珍贵;"不胜簪"的细节描写胜过千言万语。

3. 思想内涵:超越个人离乱之苦,呈现知识分子在历史灾难中的精神困境,开创"诗史"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望》的悲剧力量在于双重撕裂感。山河依旧而国都易主,春光明媚却满目疮痍,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强烈反差,构成诗歌的情感张力。"花溅泪""鸟惊心"的移情手法,将人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景物,使无情之物皆着悲色。尾联白发稀疏的细节,将抽象的时代苦难转化为具体的生命体验,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范文二

诗中数字运用极具匠心。"三月"强调战事持久,"万金"突出家书难得,两个数量词形成时间与价值的对位关系。更微妙的是"白头搔更短"的递减逻辑——每搔一次头发就少一缕,这个动态过程暗示诗人持续的精神煎熬。这种通过微观身体变化反映宏观历史变局的手法,正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重要原因。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安史之乱(755-763)、律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诗史"概念

关键字词:破(沦陷)、抵(值)、浑(几乎)、簪(zān,发饰)

意象体系:烽火(战争)、家书(亲情)、白头(衰老)构成的乱世符号群

意境特征: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春天意象反衬悲怆情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

(2)浑欲不胜簪:__________

答案:

(1)因时局动荡而悲伤落泪

(2)几乎不能承受发簪

二、主旨理解

题目:"国破山河在"与"城春草木深"形成怎样的对比效果?

答案: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类文明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战乱对人文秩序的破坏。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差异

答案:《春望》抒写陷贼悲苦,沉郁压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收复失地的狂喜,明快奔放。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体现杜甫情感的真实性与丰富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家书抵万金"的修辞效果

答案:运用夸张手法,将家书的价值与万两黄金等同,在物质衡量中凸显精神渴求,反映战乱时期信息隔绝的普遍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