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名场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原文及赏析
《水浒传》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全书首个高潮段落,通过鲁智深惩治恶霸的戏剧性场景,展现了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段落,提供白话译文,并附详细注释与艺术分析。
原文
《水浒传》第三回(节选)
施耐庵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译文
郑屠右手握着刀,左手就来抓鲁达;鲁提辖顺势按住他左手,冲上前去,对准小腹猛踢一脚,当场把郑屠踹倒在街心。
鲁达又跨前一步,踩住对方胸膛,举起醋坛子大的拳头,瞪着郑屠说:"我当年投奔老种经略相公,官至关西五路廉访使,才配叫镇关西!你不过是个拿刀的杀猪贩,狗一样的东西,也敢叫镇关西!"
猛地一拳打在鼻梁上,顿时鲜血喷涌,鼻梁塌向一边,就像打翻了调料铺,咸的、酸的、辣的滋味全冒了出来。
注释
"醋钵儿大小拳头":钵(bō),古代食器。比喻拳头硕大如容器,凸显鲁智深孔武有力。
"油酱铺":用市井生活意象比喻被打者的感官体验,将暴力场面陌生化处理。
"廉访使":宋代路级监察官,此处暗示鲁达曾有官职,与市井屠夫形成身份对比。
三拳描写:分别对应味觉(鼻)、视觉(眼)、听觉(耳)三种感官体验,形成递进式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施耐庵将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进行艺术再创作。本回故事原型可能来自《大宋宣和遗事》,经作者改造后,鲁智深形象融合了唐代僧侠传统与市民反抗意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挑衅-惩治-惩戒"三段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2. 语言特色:北方方言与说书人口吻结合,"洒家""兀那"等词强化市井气息
3. 细节描写:三拳分别对应不同感官体验,形成通感修辞的典范
4. 思想内涵:通过以暴制暴的情节,反映底层民众对正义的朴素理解
鉴赏范文
范文一:暴力美学的民间表达
这段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将血腥暴力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场景。作者用"油酱铺""彩帛铺""全堂水陆道场"三个比喻,将痛感转化为味觉、视觉、听觉体验,这种通感手法既消解了场面的残酷性,又形成了独特的阅读快感。这种处理方式源于说书艺术传统,通过意象转换满足听众的猎奇心理,体现了民间文学对暴力场景的艺术化处理智慧。
范文二:市井英雄的形象塑造
鲁智深的三拳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是人物性格的立体呈现。第一拳强调身份对比(军官对屠户),第二拳突出道德审判(欺压弱小的罪行),第三拳落脚于侠义精神(金翠莲父女的冤屈)。这种递进式描写,使简单的惩戒行为具有了社会批判的深度。人物语言中"狗一般的人"等市井骂詈,与"老种经略相公"的官方背景形成有趣反差,塑造出兼具草莽气息和官僚记忆的复杂形象。
关于"拳打镇关西"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回,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2. 重点字词:钵(bō)、廉访使、兀那、洒家
3. 艺术手法:通感修辞(味觉、视觉、听觉转换)、市井语言特色
4. 人物形象:鲁智深嫉恶如仇又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
5. 主题思想:反映市民阶层对公平正义的诉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洒家:__________
(2)兀那:__________
答案:
(1)宋元时期关西方言,意为"我"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
二、描写手法分析
题目:分析"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的修辞效果
答案: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上的鲜血迸流转化为味觉体验,既形象表现了打击力度,又消解了场面的血腥感,体现说书艺术的特点。
三、人物形象理解
题目:鲁达打人前为何要强调自己的官职?
答案:通过身份对比强化惩戒的正当性,既揭露郑屠"镇关西"名号的可笑,又展现鲁达骨子里的官本位思想,使人物形象更真实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