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掌童话》精选篇目《萤火虫》原文及赏析
《萤火虫》是张秋生笔下充满童趣的微型童话,通过萤火虫与黑夜的对话,展现生命微光与温暖的诗意。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
原文
《萤火虫》·张秋生
萤火虫,
提着小灯笼,
飞呀飞,
在草丛。
黑夜问它:
"你累不累?"
萤火虫眨眨眼:
"我要把光,
送给怕黑的小虫。"
译文
萤火虫提着发光的灯笼,
轻盈地穿梭在草丛间。
黑夜关切地询问:
"你这样飞行是否疲倦?"
萤火虫闪烁着光芒回答:
"我的使命是将光亮,
赠予那些畏惧黑暗的小生命。"
注释
【提着小灯笼】以拟人手法描写萤火虫尾部发光器官,"灯笼"象征温暖与希望。
【黑夜问它】赋予自然现象人格化特征,形成童话特有的对话结构。
【眨眨眼】双关修辞,既指萤火虫闪烁的生理特征,又暗示其活泼灵动的性格。
【怕黑的小虫】揭示作品核心主题:弱小生命间的互助与慰藉。
创作背景
张秋生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儿童文学正经历"短篇化"变革。作者曾提及该篇灵感源于夏夜观察萤火虫的经历,试图用50字以内的篇幅传递完整童话意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场景-对话-升华"三段式,符合幼儿认知逻辑。
2. 语言艺术:全篇仅34字,动词"提""飞""眨"构成动态画面。
3. 思想内涵:通过微小生物的互动,诠释"生命价值在于奉献"的哲理。
4. 审美特征:光与暗的视觉对比,营造出朦胧诗意的夜间图景。
鉴赏范文
范文一:光的寓言
作品将科学观察转化为诗意表达。萤火虫的生物发光现象被赋予人文关怀,"灯笼"意象既符合儿童认知经验,又暗合"照亮他人"的传统美德。黑夜拟人化的设计尤为精妙,通过看似对立的二者对话,展现自然界共生共荣的和谐关系。
范文二:微型童话的典范
张秋生以惊人的文字节制实现完整叙事。省略环境描写与外貌刻画,仅保留核心动作和对话,却成功塑造出萤火虫"小光明使者"的形象。结尾处"怕黑的小虫"的设定,巧妙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使超短篇幅具备长故事的余韵。
关于《萤火虫》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张秋生为"小巴掌童话"开创者,该体裁特点为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寓教于乐。
2. 修辞判断:拟人(黑夜问话)、比喻(小灯笼)、双关(眨眨眼)为必考知识点。
3. 主题理解:常考"通过小事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分析。
4. 意象分析:萤火虫在传统文化中兼具"微弱但执着"的象征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提着小灯笼"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答案:既实写萤火虫尾部发光器官,又象征它主动承担照亮他人的责任。
二、主旨理解
题目:简析童话结尾萤火虫回答的深层含义。
答案:揭示个体价值不在于自身强弱,而在于能否为他人带来温暖,体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三、写作手法
题目:分析本文如何通过对话推进叙事。
答案:黑夜提问构成情节转折点,萤火虫的回答完成主题升华,体现微型童话"对话驱动"的典型结构。
四、拓展运用
题目: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怕黑的小虫"可以指代哪些群体。
答案示例:可指代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需要精神慰藉的特殊人群,强调社会应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