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感人段落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引导语:本文选取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告别的经典段落,通过原文、译文与深度解析,展现苦难中的诗意与人性光辉。
原文
《平凡的世界》(节选)
作者:路遥
晓霞说完这话,便把他的手从自己的肩膀上拿下来,握在自己手里,静静地望着他。
少平感到她的手指在他手心里轻轻颤抖。
他们就这样手拉着手,走过古塔山的小桥,走过长满杜梨树的山坡。
译文
田晓霞说完这句话,将孙少平的手从自己肩头取下,双手紧握着他的手,目光沉静地凝视他。
孙少平察觉到她指尖在自己掌心的细微战栗。
两人十指相扣,默默走过古塔山的石桥,穿过开满杜梨花的山坡。
注释
1. "古塔山":小说虚构的地标,象征黄土高原文化根基
2. "杜梨树"(dù lí):蔷薇科落叶乔木,耐旱耐寒,隐喻人物坚韧品格
3. "颤抖":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克制下的汹涌情感
4. 艺术手法:以景物"小桥""山坡"构建空间纵深感,用肢体语言替代直白抒情
创作背景
1982年路遥开始创作这部百万字巨著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他曾在陕北农村生活多年,对农民生存状态有深刻观察。这段告别的原型来自作者听闻的真实事件,经过艺术加工后成为全书情感高潮。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以"分手-相握-同行"形成递进式场景转换
2. 语言风格:白描手法中暗藏隐喻,如"杜梨树"对应人物命运
3. 思想内核:展现特殊年代青年对爱情与尊严的双重坚守
4. 艺术创新:用肢体细节替代心理描写,符合陕北人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段文字的精妙在于"以静写动"。表面是静态的牵手场景,实则通过"颤抖"的触觉、"杜梨树"的视觉、"走过"的位移,构建出多层次的情感空间。路遥刻意省略对话描写,用山野景物作为情感载体,使私人化的告别获得普遍意义。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与黄土高原人民隐忍的性格特质形成互文。
范文二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段描写赋予了爱情诗意的尊严。作家用"古塔山"的历史厚重感对冲离别的感伤,用"杜梨树"的顽强生命力暗示人物的精神成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握"与"拿"的动词选择——田晓霞主动握住孙少平生满老茧的手,这个细节打破了传统性别叙事,体现了路遥对农村青年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杜梨(dù lí)、战栗(zhàn lì)
2. 文学常识:路遥与"陕军东征"文学现象
3. 意象分析:杜梨树=苦难中的生命力;古塔山=文化根基
4. 表现手法:细节描写、隐喻象征、留白艺术
5. 主题思想:平凡人在历史变革中的精神史诗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颤抖:__________
(2)杜梨:__________
答案:
(1)因情绪激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2)陕北地区常见耐旱乔木,象征坚韧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这段文字如何体现"平凡中的伟大"?
答案:通过普通劳动者的肢体语言和自然景物,展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性的高贵与爱情的纯粹,证明伟大精神可以存在于最平凡的生活中。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走过长满杜梨树的山坡"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景物描写延伸情感空间,杜梨树的耐旱特性暗示人物命运,行走动作构成时间流逝感,使告别场景获得永恒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