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必读》名篇原文及赏析及译文:苏轼《题西林壁》
引导语:本文解析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庐山景色的描写揭示深刻哲理,展现宋代文人借景抒怀的典型手法。
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从侧面看却成陡峭山峰,
远看近看、高处低处呈现不同姿态。
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实样貌,
只因为自己正处在这座山中。
注释
横看:从正面观察。"横"读作héng,强调视角的转换。
岭:连绵的山脉,与孤立"峰"形成形态对比。
缘:因为。典出《荀子·正名》"缘耳而知声",此处点明因果逻辑。
此山:特指庐山,暗喻认知局限性的具象化表达。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途经九江游庐山。此时诗人历经"乌台诗案"生死考验,对世事认知更为透彻。西林寺壁题诗的传统形式,承载着宋代文人将哲理思考融入即兴创作的典型方式。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实写庐山多角度观察结果,后两句转为虚写哲理感悟,形成由具象到抽象的递进。
2. 语言:"横""侧""远近高低"六个方位词密集使用,强化视角转换的认知过程。
3. 思想:突破传统山水诗抒情模式,将儒家"格物致知"与禅宗"破执"思想熔于一炉。
4. 艺术:以白话入诗却意蕴深远,体现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典型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诗最妙处在于将认知论哲学具象化。前两句如同动态镜头切换,通过视角变化展示庐山形态的不可穷尽性。"岭"与"峰"的对比不仅是地貌差异,更暗示认知的相对性。后两句突然抽离具体形象,将物理空间转化为思维空间,这种跳跃性思维正是宋代哲理诗的精髓。诗人用"身在此山"的困境,隐喻人类永远无法完全客观认识世界的宿命。
范文二
这首诗的现代性令人惊叹。表面写山水观察,实则构建了完整的认知模型:观察者位置决定认知结果(前两句),认知局限源于系统自指(后两句)。这种思维高度使人联想到现代科学中的观察者效应。诗中"不识"与"只缘"的因果表述,既保持诗歌的含蓄特质,又具备逻辑论证的严密性,展现苏轼融合感性与理性的非凡能力。
关于《题西林壁》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横(héng)看、缘(yuán)、此山(特指庐山)
文学常识:苏轼"以文为诗"创作特点、宋代哲理诗发展脉络
知识要点:诗歌中的辩证法思想、山水诗与哲理诗的结合
意象意境:多角度山水意象群、认知困境的意境营造
知识全解:元丰时期苏轼思想转变、庐山在宋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横看:__________
(2)缘:__________
答案:
(1)从正面观察
(2)因为
二、主旨理解
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什么哲理?
答:揭示人受自身立场局限难以全面认识事物本质的普遍困境,强调客观认知需要超越主观视角。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题西林壁》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观察视角差异
答案:苏轼诗强调多角度平视观察的局限性,王之涣诗采用单一仰视视角展现登高望远的开阔性。前者重认知方法,后者重境界提升。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答:连续四个方位词构成空间矩阵,"各"字强调观察结果的差异性,为后文哲理揭示奠定实证基础,体现宋诗"以实证推哲理"的典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