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经典段落解析:鱼与熊掌的生死抉择
本文聚焦《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深度注释及多维解析,揭示孟子"舍生取义"的伦理观。读者将理解该章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掌握文言关键词汇,并学习如何从修辞与哲学角度鉴赏经典文本。
原文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孟子说: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保全,就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
注释
【欲】想要,动词。体现人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追求的矛盾。
【得兼】同时获得。"兼"字强调选择的排他性。
【舍】放弃,决断性动词。暗示价值排序中的主动抉择。
【取】选择,与"舍"构成对比修辞。
【义】儒家核心伦理概念,指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修辞】类比论证:用"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使抽象伦理具体化。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导致道德沦丧。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本章是其在齐国与告子辩论人性问题时所作,针对当时"利重于义"的社会风气提出批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具体→抽象"递进式论证,先设生活情境,再推演至哲学命题。
2. 语言艺术:连续四个"...我所欲也"排比句,形成强烈节奏感;"舍""取"动词精准体现抉择的果断。
3. 思想内核:确立儒家"义高于生"的价值观,为后世"杀身成仁"精神奠定理论基础。
4. 论证逻辑:运用类比推理,将日常选择升华为道德命题,增强说服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本章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类比手法的精妙运用。孟子将深奥的伦理命题转化为"鱼与熊掌"的生活选择,这种由浅入深的表达方式符合"近取譬"的儒家说理传统。值得注意的是,比喻中的"熊掌"在战国时期是贵族专属珍馐,这个意象选择暗示"义"并非普通人轻易可达,需要付出代价才能获取。排比句式的重复使用形成韵律美,四个"所欲"的强调使读者自然接受"义重于生"的结论。
范文二
从哲学视角看,本章构建了儒家伦理的金字塔结构。孟子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物性(鱼/生)和精神性(熊掌/义)两个层面,通过价值排序确立道德优先性。这种抉择不是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对"人之为人"本质的界定——当生存与道德冲突时,选择道义才体现人的尊严。文末"舍生取义"四字如黄钟大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因,在文天祥《正气歌》、谭嗣同《狱中题壁》等后世作品中得到回响。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欲(yù)、得兼(dé jiān)、舍(shě)、义(yì)
2.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上》,体现孟子"性善论"思想
3. 修辞手法:类比论证、排比句式、对比手法
4. 核心意象:鱼(基本生存)、熊掌(更高追求)
5. 哲学命题:生命价值与道德原则的辩证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2)舍鱼而取熊掌:__________
答案:
(1)同时获得
(2)放弃
二、主旨理解
问:本章通过"鱼与熊掌"的比喻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当生命与道义不能两全时,应该牺牲生命保全道义,体现了儒家"义重于生"的价值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与本章观点的异同
答案:两者都主张为道德理想牺牲生命,但孔子表述更为绝对,孟子通过类比论证使观点更易接受,体现战国时期说理技巧的发展。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的修辞效果
答:运用排比句式强化语势,两个"所欲"既承认人的自然欲望,又强调道德追求,为后文的价值抉择做铺垫,体现孟子"欲善"的人性观。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舍生取义"观点分析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舍生取义"的实践,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大义,展现儒家道德理想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