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节选:刀光剑影中的权力博弈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是楚汉争霸的关键转折,司马迁以戏剧性笔法展现项羽的优柔寡断与刘邦的机变求生。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及多维解析,揭示这场宴会背后复杂的人性较量与历史必然。
原文
《项羽本纪》节选 司马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
项羽当天便留刘邦参加宴会。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向西作陪。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三次举起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沉默没有反应。
项庄拔剑起舞助兴,项伯也拔剑起舞,常用身体像翅膀般遮挡刘邦,项庄无法行刺。
注释
【玉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玉器,谐音"决",暗示决断。
【数目】shuò mù:多次用眼神示意。"数"作副词表频繁。
【翼蔽】yì bì:像鸟翼般遮蔽,动词活用体现保护姿态。
范增举玦的细节暴露项羽阵营内部矛盾,项伯舞剑的肢体语言暗示楚军已非铁板一块。
创作背景
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咸阳却退军霸上,项羽率四十万大军进驻鸿门。当时项羽掌握绝对军事优势,范增看出刘邦的政治野心,主张借宴会除患。司马迁在武帝时期撰写本纪,通过这场宴会揭示性格决定命运的历史规律。
作品解析
1. 空间叙事:座次方位暗藏权力秩序,东向为尊体现项羽自负,刘邦北向的谦卑姿态具有表演性。
2. 道具运用:玉玦作为关键意象,既是礼器又是政治暗号,展现先秦贵族特殊的交流方式。
3. 动作描写:"数目""举玦""翼蔽"等动词串联,形成连续动态画面,比直接心理描写更具张力。
4. 对比艺术:范增的焦灼与项羽的沉默,项庄的杀机与项伯的维护,在反差中深化冲突。
鉴赏范文
范文一:权力场中的身体语言
司马迁对鸿门宴座次的精确记载绝非闲笔。按《礼记》记载,堂上以东向为尊,南向次之。项羽自居尊位,让谋士范增南向,既暴露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也破坏"谋主居西"的战国传统。刘邦北向的刻意低调与张良"西向侍"的站位,构成完美的政治双簧。当项伯起身舞剑时,其身体在空间中划出的保护弧线,实则是旧贵族伦理对新兴政治规则的妥协。这些沉默的身体语言,比范增的玉玦更能说明历史转折的必然性。
范文二:历史现场的戏剧张力
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范增三次举玦构成重复递进,如同剧场中的鼓点节奏;项庄舞剑是情节突转,项伯"翼蔽"则是意外阻挠。这种"三迭式"叙事源自《左传》"三进三退"的笔法,但司马迁赋予更多细节真实感。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关键交流都通过器物与动作完成,这种"无言的对抗"既符合宴会场景的真实性,又暗合"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规律。历史在此刻展现出惊人的文学质感。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玦(jué)、数(shuò)、目(作动词)、翼(名词作状语)
【文化常识】先秦座次礼仪、玉器文化内涵、楚汉战争时序
【艺术手法】细节描写、对比衬托、道具象征
【思想主旨】性格决定论、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数目:__________
(2)翼蔽:__________
答案:
(1)多次用眼神示意
(2)像鸟翼般遮挡
二、细节作用
题目:"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重复动作强化紧张氛围,暴露范增的焦虑与项羽的犹豫,为后续项庄舞剑埋下伏笔。
三、形象对比
题目:结合选段分析项羽与刘邦的形象差异
答案:项羽坐尊位显傲慢,默然不应显优柔;刘邦处卑位显隐忍,遇险得救显人谋。对比中凸显性格决定命运的主题。
四、场景描写
题目:赏析司马迁对宴会座次的记载艺术
答案:精确的空间定位既符合史家笔法,又暗藏权力关系。东向、南向等方位词构成政治图谱,为后续冲突提供空间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