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宋词三百首》经典词作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宋词三百首》经典词作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时间:2025-09-01 09:15:01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通过描绘赤壁壮景追忆三国英雄周瑜,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白话译文、逐句注释,并深入解析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

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不息,千百年的英雄人物都被浪涛淘尽。

旧时营垒的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作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刺破天空,汹涌的浪涛拍打江岸,卷起千万堆白雪般的浪花。

壮丽江山美如图画,那时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英姿勃发气概不凡。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敌军的战船便化为灰烬。

神游故国战场,该笑我多愁善感,过早生出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中明月。

注释

大江:长江。以浩荡江水起笔,奠定全词雄浑基调。

风流人物:杰出英雄。暗含历史无常的深沉感慨。

乱石穿空:夸张手法描写赤壁山势险峻,强化画面冲击力。

千堆雪:比喻浪花,视听结合展现动态美感。

羽扇纶巾:儒将装束,凸显周瑜从容镇定的名将风范。

酹江月:以酒祭月,体现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游览赤壁矶时作此词。此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借周瑜少年得志反衬自身壮志难酬,将历史沉思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景怀古,下阕抒情言志,时空转换自然流畅。

2. 语言艺术:动词"穿""拍""卷"极具力度,比喻"千堆雪"生动传神。

3. 思想内涵: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展现豪迈中的悲凉,旷达里的无奈。

4. 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由实景赤壁到虚写战况,最后回归现实感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乱石穿空"三句堪称写景绝唱。穿空的乱石是纵向的险峻,拍岸的惊涛是横向的狂暴,"千堆雪"则将动态画面瞬间凝固。这种多维度的空间描写,配合"穿""拍""卷"三个力度极强的动词,构成排山倒海般的视觉冲击。苏轼以书法家的大写意笔法勾勒江山,其豪放词风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范文二

下阕对周瑜的塑造别具匠心。"小乔初嫁"的细节暗示其年少得意,"羽扇纶巾"的装束突出儒将风范,"谈笑间"的从容更显军事才能。这种侧面烘托手法,比直接赞美更具艺术感染力。词人表面歌颂周瑜,实则抒发"早生华发"的惆怅,英雄形象愈光辉,自身失意愈深刻,这种反差构成词作最动人的情感张力。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苏轼开创豪放词派,《念奴娇》为词牌名,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

重点字词:纶(guān)巾、酹(lèi)、樯橹(qiáng lǔ)。

意象分析:"大江"象征历史长河,"江月"代表永恒自然。

艺术特色:写景、怀古、抒情三位一体,豪放中见沉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浪淘尽:__________

(2)雄姿英发:__________

答案:

(1)冲刷淘汰

(2)英气勃发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生如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既包含功业未成的遗憾,又展现超脱旷达的胸襟,反映苏轼儒道交融的思想特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怀古方式差异。

答案:苏轼侧重个人感慨与自然永恒,辛弃疾着重历史教训与现实忧患。苏词空灵超逸,辛词沉郁悲壮。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承转作用。

答案:上句总结赤壁奇景,下句开启历史追忆,由空间描写自然过渡到时间怀想,体现词人精妙的章法布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