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精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凝练的意象勾勒游子秋日羁旅之愁,被誉为"秋思之祖"。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并深入解析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
原文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树木,黄昏的乌鸦在枝头啼叫。
小巧的木桥下溪水流淌,岸边散落着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一匹瘦马驮着游子缓缓前行。
太阳渐渐落山,
肝肠寸断的漂泊者仍流浪在遥远的天边。
注释
昏鸦:黄昏时分的乌鸦。"昏"点明时间,渲染苍凉氛围。
古道:年代久远的驿道。汉代乐府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断肠人:形容极度悲伤的游子。语出《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意象组合:前十八字连用九个名词,构成三组蒙太奇画面,未着动词而意境自现。
创作背景
元代知识份子地位低下,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却不得志,中年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隐居。此曲作于漂泊江南时期,反映元代文人"沉抑下僚"的普遍境遇。元曲特有的"蒜酪味"在此表现为口语化表达与文人情怀的结合。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三句采用"鼎足对",每句三组意象平行铺陈,后两句转折抒情,符合散曲"凤头、猪肚、豹尾"的创作规范。
2. 语言艺术: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却用"枯""老""瘦""断"等字眼强化视觉冲击,形成"以少总多"的审美效果。
3. 思想内涵:通过对比"人家"的温馨与"天涯"的孤寂,揭示封建时代文人被迫离乡的生存困境。
4. 艺术创新:打破诗词传统起承转合,开创"意象并置"手法,直接影响后世朦胧诗创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天净沙·秋思》最震撼处在于意象的精心选择与组合。藤必"枯",树必"老",鸦必"昏",马必"瘦",每个修饰词都是情感过滤器。特别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画面与游子处境形成的反差,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正指这种以景结情的含蓄表达。
范文二
马致远将绘画的"散点透视"引入文学创作。前三句犹如三幅悬挂的立轴:首句是枯墨写意的老树昏鸦图,次句转为青绿山水的小品,第三句又变作苍劲的边塞诗意图。这种空间跳跃打破线性叙事,使读者在视觉转换中自然体会漂泊的动荡感。末句"断肠人"的出现,恰似画幅上的题跋,将分散的意象统摄于统一的情感基调。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天净沙"为越调曲牌名。
2. 字词读音:藤(téng) 鸦(yā) 涯(yá) 肠(cháng)。
3. 艺术手法:白描、列锦(名词意象组合)、对比衬托、情景交融。
4. 意象系统:自然意象(藤树鸦)与人文意象(桥道马)的有机融合。
5. 意境特征:萧瑟苍凉中见孤高,体现元代文人"野逸"的美学追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
(1)昏鸦:__________
(2)断肠人:__________
答案:
(1)黄昏时分的乌鸦
(2)形容极度悲伤的漂泊者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古道西风瘦马"如何表现羁旅情怀?
答案:通过"古"道暗示漂泊之久,"西"风点明秋季特征,"瘦"马侧面烘托旅途艰辛,三个修饰词共同强化游子的孤寂沧桑。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天净沙·秋思》与温庭筠《商山早行》的羁旅描写差异
答案:马曲用静态意象组合,温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动态叙事;马曲情感直露,温诗含蓄;马曲空间跳跃,温诗时间线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夕阳西下"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承上总结前三句的黄昏景象,启下引出抒情主体,时空焦点从广角镜头转为人物特写,完成由景入情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