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九歌·湘夫人》原文及赏析
《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祭祀湘水女神的浪漫诗篇,通过神祇恋歌展现楚地巫风与屈原的忧思。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字词解析与深层鉴赏,帮助读者理解楚辞的瑰丽想象与政治隐喻。
原文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译文
湘夫人降临在北岸沙洲,我望眼欲穿满怀忧愁。
秋风轻轻吹拂,洞庭湖泛起微波,树叶纷纷飘落。
踩着白薠极目远望,为赴约会在黄昏布置帷帐。
为何鸟儿聚集水草间?为何渔网挂在树梢上?
注释
帝子:湘夫人,传说为尧帝之女。
眇眇(miǎo):远望而不可见的样子。
白薠(fán):水边生长的草本植物。
罾(zēng):方形渔网。"鸟栖苹""罾挂木"象征事与愿违。
艺术表现:以秋风落叶烘托怅惘,反常意象暗喻政治失意。
创作背景
屈原被放逐江南期间,汲取楚地祭祀乐歌改编为《九歌》。湘君湘夫人传说暗合楚王与贤臣关系,诗中求而不得的惆怅,折射诗人遭谗见疏的处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等待-失望-幻灭为线索,虚实相生的心理描写贯穿全篇。
2. 语言特色:"兮"字句式保留巫歌韵味,草木意象群构建凄美意境。
3. 思想内涵:表面写人神恋爱,深层寄托对君臣遇合的期许与失落。
4. 艺术创新:开创"香草美人"象征传统,比兴手法影响后世文人诗。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湘夫人》的时空错位艺术极具张力。开篇"帝子降"的期待与"目眇眇"的落空形成强烈反差,秋风洞庭的实景与"夕张"的虚写交织,构建出亦真亦幻的抒情场域。屈原将政治失语转化为美学表达,使抽象的忧思具象为飘零的木叶、错置的渔网,这种物我互喻的手法,成为后世"楚骚传统"的典范。
范文二
诗中反常意象群值得玩味。按常理鸟儿应栖树木,渔网当置水中,但屈原故意颠倒物象秩序。这种"反常合道"的笔法,既暗示人神阻隔的宿命,又隐喻楚国政治生态的混乱。钱钟书曾指出,《楚辞》擅长"以不可能为可能",这种超现实表达恰恰深刻揭示了现实困境,构成中国文学最早的象征主义实践。
关于《湘夫人》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屈原开创的"骚体"特征;《九歌》的祭祀性质;"香草美人"传统
字词读音:渚(zhǔ)、眇(miǎo)、薠(fán)、罾(zēng)、庑(wǔ)
意象体系:秋风、木叶象征时光流逝;白薠、杜若代表高洁品行
艺术手法:比兴象征、虚实相生、反常合道、情景交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眇眇:__________
(2)骋望:__________
答案:
(1)远望而不可见的样子
(2)纵目远望
二、主旨理解
题目:"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通过反常物象抒发求而不得的惆怅,既写人神恋爱受阻,又隐喻政治理想落空。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湘夫人》与《诗经·蒹葭》的抒情方式异同
答案:同:均以追寻意象表达求索主题;异:《蒹葭》重章叠句直白,《湘夫人》用象征体系委婉,更具哲学深度。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湘夫人》对李白《远别离》的影响?
答案示例:李白化用"帝子"意象,继承人神阻隔的悲剧模式,但将政治隐喻转化为对现实离乱的直接批判,体现浪漫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