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傲慢与偏见》名句原文及赏析及中英对照译文

《傲慢与偏见》名句原文及赏析及中英对照译文

时间:2025-09-20 16:57:02

《傲慢与偏见》名句原文及赏析及中英对照译文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的风貌与婚姻观。本文选取小说中经典名句,提供中英对照译文,并深入解析其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

原文

《傲慢与偏见》第一章开篇

作者:简·奥斯汀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译文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注释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举世公认,强调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拥有丰厚财产,暗示经济地位决定婚姻选择。

in want of:需要,反讽语气揭露婚姻市场的功利性。

艺术表现:开篇用绝对化陈述制造反讽效果,奠定小说批判基调。

创作背景

1813年出版时,英国正处于摄政时期,中产阶级崛起。女性缺乏经济自主权,婚姻成为社会晋升主要途径。奥斯汀以自身经历观察,用尖锐笔触揭示这一现象。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开篇定调,后续情节皆围绕此"真理"展开反证。

2. 语言艺术:刻意使用法律文书式庄重句式,强化反讽张力。

3. 思想内涵:批判将婚姻异化为经济交易的社会陋习。

4. 时代意义:颠覆传统爱情叙事,展现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句开场白堪称英国文学史上最精妙的反讽。表面陈述看似无可辩驳的社会共识,实则通过"举世公认"的绝对化表述,暴露出整个社会对婚姻本质的集体无意识。奥斯汀故意采用郑重其事的宣告语气,与内容本身的荒谬性形成强烈反差。当读者随着情节推进发现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恰恰违背这条"真理"时,开篇的讽刺力量才完全显现。

范文二

在12个英文单词中,奥斯汀完成了对时代婚姻观的解构。"possession"与"want"形成冷酷的供需关系,将活生生的人物物化为市场要素。这种经济学表述方式,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当时中产阶级婚姻的本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主语设为抽象的"truth"而非具体人物,暗示这种观念已成为笼罩社会的无形牢笼,为后续伊丽莎白的反抗埋下伏笔。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prejudice(偏见)/fortune(财产)/universally(普遍地)

2. 文学常识:奥斯汀所属的英国摄政时期文学特征

3. 艺术手法:反讽(irony)与叙事视角的关系

4. 主题思想:经济基础与婚姻自由的对立统一

5. 社会背景:限定继承法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影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universally:__________

(2)possession:__________

答案:

(1)普遍地,强调范围的无例外性

(2)拥有,特指对财产的占有

二、主旨理解

问:开篇句如何体现小说的批判性?

答:通过表面认同实则揭露的方式,批判将婚姻异化为财产交易的庸俗价值观。庄重句式与荒谬内容形成反讽,体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开篇的叙事策略差异

答案:《傲》以全知视角制造反讽,展现社会群像;《简》采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个体抗争。前者重在揭露体制性偏见,后者强调个人精神成长。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中情态动词的作用

答案:"must"既表现社会规训的强制性,又暗含作者对这种必然性的质疑。语法上的确定性反而强化了内容的不合理性,构成双重讽刺。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该名句论证文学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答案示例:伟大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解构"举世公认"的真理,揭示被遮蔽的社会真相。奥斯汀用反讽打破婚姻神话,促使读者反思习以为常的观念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