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湘夫人出自哪个作品,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湘夫人出自哪个作品,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15 11:19:02

《湘夫人》作品解析:屈原笔下的神女之恋与楚辞艺术

《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的经典篇章,通过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展现楚地祭祀文化与浪漫主义情怀。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全面解析。

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

夕济兮西澨。

译文

湘水女神降临北岸,

我望眼欲穿满怀忧愁。

秋风轻轻吹拂,

洞庭湖泛起微波,树叶飘落。

登上长满白薠的高地远望,

为与佳人的约会布置黄昏的帷帐。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中?

为何渔网挂在树梢上?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兰草,

思念你啊却不敢明言。

恍惚中向远方眺望,

只见流水缓缓流淌。

麋鹿为何在庭院觅食?

蛟龙为何在浅水游荡?

清晨我策马奔驰在江边,

傍晚渡水到西岸。

注释

帝子:指湘夫人,传说为尧帝之女。

眇眇(miǎo):远望的样子。

袅袅(niǎo):微风吹拂貌。

白薠(fán):水边生长的草本植物。

罾(zēng):渔网。

茝(chǎi):白芷,香草名。

醴(lǐ):澧水,在湖南境内。

水裔(yì):水边。

澨(shì):水边。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楚国盛行巫风祭祀,《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改编的组诗。湘君、湘夫人是楚地崇拜的水神,诗歌通过人神恋歌形式,反映楚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与浪漫想象。屈原被放逐江南期间,接触大量民间祭祀活动,将个人政治失意的情感融入其中。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候神不至"的叙事框架,通过时间推移(朝-夕)和空间转换(北渚-西澨)构建诗意空间。

2. 意象运用:秋风、木叶、白薠等自然意象营造凄清氛围,鸟栖苹中、罾挂木上等反常意象暗示求而不得的焦虑。

3. 情感表达:以"目眇眇""思公子"等直接抒情,配合"荒忽远望"的动作描写,展现执着而惆怅的复杂心绪。

4. 语言艺术:"兮"字的频繁使用形成咏叹调式,三字节奏与七字长句交替,体现楚辞"长短句"的独特韵律。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湘夫人》开篇"帝子降兮北渚"即构建人神对话场景,这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感贯穿全诗。"袅袅秋风"与"洞庭波"的景物描写,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为可见的秋色湖光。屈原特别擅长以反常意象表达心理状态,"鸟萃苹中""罾挂木上"的错位描写,暗示祭祀者内心的不安与期待。这种"反常合道"的艺术手法,成为后世"无理而妙"诗论的先声。

范文二

诗中"沅有茝兮醴有兰"的比兴手法值得注意。屈原以香草喻美人,既是楚地物产的真实写照,又暗含道德品格的象征意义。清代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指出:"茝兰喻贤人之芬芳,水流喻时世之变迁"。这种"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统,在《离骚》中得到更充分发展,构成屈原独特的诗歌语汇。诗中"未敢言"三字尤为含蓄,将祭祀者对神灵的敬畏与凡人的爱慕交织得恰到好处。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九歌》共11篇,湘君、湘夫人是配偶神;"楚辞"因"书楚语、作楚声"得名。

2. 重点字词:渚(zhǔ)、眇(miǎo)、薠(fán)、罾(zēng)、茝(chǎi)、澨(shì)。

3. 艺术手法:比兴象征(香草喻美德)、虚实相生(人神恋爱)、反常描写(鸟栖苹中)。

4. 情感主旨:表现对神灵的虔诚祭祀,寄托作者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

5. 意象系统:秋风、木叶象征时光流逝,麋食庭中暗示世道反常。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帝子:__________

(2)荒忽:__________

答案:

(1)指湘夫人,传说为尧帝之女

(2)恍惚,心神不定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通过描写鸟栖水草、渔网挂树的反常景象,以象征手法表现祭祀者等待神灵不至的焦虑心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湘夫人》与《诗经·蒹葭》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求而不得的怅惘。不同点:《蒹葭》重章叠句,情感质朴;《湘夫人》想象瑰丽,融入神话色彩,情感更显缠绵悱恻。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动态描写展现秋景,"袅袅"状秋风之轻柔,"波"与"下"形成视觉联动,营造空灵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