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守株待兔的哲理启示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通过农夫荒废耕作、枯等野兔撞树的荒诞行为,揭示墨守成规的愚昧。本文将完整呈现寓言原文、白话翻译及深层解读,分析其作为成语的演变过程与当代警示意义。
原文
《守株待兔》
(战国)韩非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田里竖着树桩。野兔奔跑撞上树桩,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捡到兔子。最终没等到兔子,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
【株】树桩。特指露出地面的树根。
【耒(lěi)】古代翻土农具,形如木叉。
【冀】希望。此处含侥幸心理。
【复】再次。强调行为的重复性。
【走】古代指奔跑,与现代"行走"义不同。
【触】撞击。突出事件的偶然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为批判儒家"法先王"思想创作此篇。当时诸侯国改革频仍,保守派常援引旧制阻挠变法。寓言通过夸张叙事,讽刺那些将偶然当必然、不思进取的僵化思维。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事件-行为-结果"三阶递进,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说理,符合先秦寓言"以事喻理"的典型模式。
2. 语言艺术:"释耒""守株"四个动词连用,准确刻画农夫放弃劳动的全过程,具有画面感。
3. 思想内核:揭示"经验主义"的认知局限,强调主动创造比被动等待更重要。
4. 讽刺手法:用"身为宋国笑"的结局收尾,增强劝诫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守株待兔》的荒诞美学体现在偶然与必然的错位。野兔撞树本是小概率事件,农夫却将其视为可重复的规律。韩非用"折颈而死"的细节暗示死亡是偶然的,而"冀复得兔"的期待暴露认知谬误。这种将偶然神圣化的思维,正是保守主义者尊崇旧制的心理写照。结尾"身为宋国笑"的冷峻笔调,凸显法家对愚昧的零容忍态度。
范文二
这则寓言在当代仍具警醒价值。农夫的错误不在等待本身,而在于用静态思维应对动态世界。成语演变为讽刺经验主义的文化符号,其深层批判的是人类认知中的"路径依赖"。从"释其耒"到"身为笑",完整展现放弃主观能动性的恶果。韩非借此警告:任何将特殊经验普遍化的行为,终将导致实践失败。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株(zhū)、耒(lěi)、冀(jì)、走(古义为跑)
2. 文学常识:出自《韩非子·五蠹》,法家代表作,创作于战国末期
3. 核心哲理:批判经验主义,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艺术手法:对比(偶然事件与固化行为)、夸张(守株行为)
5. 成语演变:从具体故事到抽象概念,现比喻妄想不劳而获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兔走触株:__________
(2)冀复得兔:__________
答案:
(1)奔跑
(2)希望
解析:需注意古今异义,"走"的古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这则寓言讽刺了哪种社会现象?
答案:讽刺那些把偶然当必然、固守经验不思进取的行为。
解析:要抓住"释其耒而守株"这个核心动作分析。
三、比较鉴赏
题目:《守株待兔》与《郑人买履》在批判对象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批判教条主义;异:前者批判经验固化,后者批判本本主义。
解析:两则寓言都出自《韩非子》,但侧重不同认知缺陷。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对比手法展现行为与结果的悖反,"宋国笑"强化讽刺力度,揭示愚行终将付出代价。
解析:注意"而"字的转折作用,以及"笑"的社会评价意味。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守株待兔"的警示意义。
答案示例:职场中若因一次成功就固守旧模式,终将被淘汰。启示我们要主动创新,避免路径依赖。
解析:需将古典智慧与现代情境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