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的警世箴言
《长歌行》是汉代乐府诗中的经典之作,以"少壮不努力"的警句流传千年。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系统解析,并附考试重点与鉴赏范例。
原文
《长歌行》
汉·无名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青翠的向日葵,晨露等待阳光蒸发。
温暖春天散布恩泽,万物焕发生命光辉。
时常担忧秋季来临,花叶枯黄纷纷凋零。
千百河流东流入海,何时能够西归源头?
年少时若不勤奋努力,年老时只能空自伤悲。
注释
【葵】古代指向日葵类植物,象征生命活力。
【晞(xī)】晒干,此处指露水蒸发。
【焜(kūn)黄】形容草木枯黄凋谢的样子。
【徒】白白地,含无奈之意。
末两句采用对比手法,"少壮"与"老大","努力"与"伤悲"形成强烈反差。
创作背景
汉代乐府机关采集民间歌谣,《长歌行》属相和歌辞。西汉时期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教化,此类劝学诗通过官方音乐机构传播,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起兴-铺陈-转折-结论"四段式,符合汉乐府常见叙事逻辑
2. 前六句以自然意象作比,后四句转入人生哲理,过渡自然
3. "百川东流"的比喻化用《论语》"逝者如斯"典故,增强说服力
4. 末句采用口语化表达,使深刻道理通俗易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乐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意象群的精心组织。从"青青园葵"到"焜黄华叶",构建出完整的生命循环图景。诗人选取朝露、春泽、秋叶等具有时间指向性的意象,暗示光阴流逝不可逆。"百川到海"的宏观视角与"园中葵"的微观特写形成空间张力,为最后的警句做好铺垫。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演进,体现了汉代诗歌说理艺术的成熟。
范文二
"徒伤悲"三字堪称诗眼。一个"徒"字包含双重意味:既指白费光阴的悔恨,又暗含无力回天的无奈。这种情感张力来自前文的意象积累——朝露易干、春花易谢、江河永逝,种种自然现象都在强化时间的残酷性。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采用说教口吻,而是让读者在意象联想中自行领悟,这种"不言之教"正是汉代乐府的高明之处。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乐府诗采集于汉武帝时期,本诗属"相和歌辞"
2. 重点字词:焜(huī)黄、晞(xī)、徒(tú)
3. 艺术手法:比兴手法、对比修辞、哲理升华
4. 思想内涵: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生观
5. 相关典故:与《论语》"逝者如斯"的关联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焜黄:__________
(2)徒: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草木枯黄凋谢的样子
(2)白白地
二、主旨理解
题目:"百川东到海"四句表达了什么哲理?
答案:通过自然现象说明时间一去不返,劝诫人们珍惜青春年华。
解析:流水意象与人生类比,体现汉乐府"观物取象"的特点。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的异同。
答案:同:都表达惜时奋进主题;异:乐府诗重比喻说理,陶诗重直抒胸臆。
解析:乐府诗多集体创作特征,文人诗更具个性色彩。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少壮不努力"两句的艺术效果。
答案:语言平实而警策,对比强烈,成为流传千年的励志格言。
解析:对仗工整,"徒"字蕴含深刻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