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哪首诗,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哪首诗,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6 16:15:0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意与哲思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以明月为纽带,抒写游子思乡的永恒主题。本文将解析诗中"海上生明月"的千古名句,探讨其语言艺术与情感深度,并揭示盛唐文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海面升起一轮明月,天涯游子共享此刻清辉。

多情之人怨恨长夜漫漫,整夜辗转难眠只因思念。

熄灭烛火更觉月光充盈,披衣徘徊感受夜露寒凉。

无法掬一捧月光相赠,不如归去梦中寻觅相聚之期。

注释

"海上生明月":生字(shēng)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生命感。

"天涯共此时":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竟夕":整夜(jìng xī),强化相思之情的持久性。

"怜光满":怜字包含爱惜与惆怅的双重情感。

"不堪盈手赠":典出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贬任荆州长史。此诗作于诗人政治失意时期,将个人际遇与宇宙意识相融合,展现盛唐文人特有的胸襟气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动作传情,形成"望月-怀远-怅惘-期许"的情感脉络。

2. 语言艺术:"生"字动态摹写月出过程,"共"字构建时空共同体,"怜""觉"等动词细腻传神。

3. 思想内涵:突破个人离愁,升华为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考,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4. 意象运用:明月作为核心意象,既是自然景物,又是情感载体,更是精神符号。

范文一

诗中"生"字的运用堪称绝妙。不同于寻常的"升"字,张九龄选择"生"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动词,使明月仿佛具有了自主意识。这种拟人化处理,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有情感的生命体,与后文"怜光满"形成呼应。诗人通过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暗示自己内心情感的丰沛,为全诗奠定了物我交融的基调。

范文二

"不堪盈手赠"五字蕴含多重艺术张力。表面写无法捧月相赠的遗憾,实则暗含三重意味:一是空间阻隔的无奈,二是情意无法传递的惆怅,三是对纯粹精神交流的向往。这种"欲赠不能"的矛盾心理,比直抒胸臆更能打动人心。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掬的月光,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关于《望月怀远》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张九龄为盛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是唐代最早以五言古诗见称的诗人。

2. 重点字词:生(shēng)、竟夕(jìng xī)、怜(lián)、滋(zī)、盈(yíng)。

3.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陆机诗句)、动词锤炼。

4. 意象系统:明月(思念)、天涯(距离)、夜露(凄凉)、梦(希望)。

5. 情感基调:深沉而不颓废,怅惘中见旷达,体现"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教。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生:__________

(2)竟夕:__________

答案:

(1)出现,升起(拟人化用法)

(2)整夜

解析:"生"字不可简单理解为"升起",要结合拟人手法分析。

二、主旨理解

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既抒写游子思乡之情,又展现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

解析:注意把握诗句的双重意蕴,既有具体情感,又有哲学思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张九龄《望月怀远》与杜甫《月夜》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相同点:都借月抒怀,采用对面着笔法。不同点:张诗侧重宇宙意识,情感含蓄;杜诗聚焦家庭亲情,描写更具体。

解析:盛唐与中唐诗风差异在比较中得以显现。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的艺术特色。

答:通过"灭烛""披衣"两个细节动作,展现诗人辗转难眠的情状。"怜"与"觉"字体现细腻的心理活动,月光与夜露的意象共同营造清冷意境。

解析: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是此联的突出特点。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天涯共此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示例:在全球化时代,这句诗启示我们:尽管存在地理隔阂,人类仍能通过共同的文化体验和精神追求达成理解与共鸣。

解析:古诗新解要把握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的结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