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哪里,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24 10:19:0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溯源、释义与文学深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名句,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本文将通过原文解析、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维度,揭示这一典故的深刻内涵与历史回响。

原文

《史记·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

陈涉年轻时曾与人一起受雇耕田,一次停下农活走到田埂上,愤懑叹息许久,

说道:“如果将来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同伴笑着回应:

“你只是个雇农,哪来的富贵?”陈涉长叹:

“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志向啊!”

注释

怅恨久之:长时间郁结愤懑之情。“怅恨”指失意怨恨,体现陈涉对现状的不满。

苟富贵,无相忘:假设语气,展现陈涉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与对同伴的朴素承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核心比喻。“燕雀”喻目光短浅者,“鸿鹄”喻胸怀大志者,通过生物习性差异凸显境界之别。

创作背景

秦末赋役繁重,民不聊生。陈涉作为底层雇农,亲历压迫却心怀反秦之志。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此事,既为凸显陈涉起义的必然性,亦暗含对“小人物”历史作用的肯定。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对话体叙事,通过“佣者笑答”与“陈涉太息”的对比,强化戏剧张力。

2. 语言艺术:“燕雀”“鸿鹄”的动物意象选择精准,以自然现象喻社会阶层,生动易懂。

3. 思想内涵:揭示志向差异导致的认知鸿沟,同时暗讽秦朝统治下民众的麻木。

鉴赏范文

范文一:意象对比中的精神突围

司马迁以“燕雀”与“鸿鹄”的生物学差异,构建起精神世界的隐喻体系。燕雀栖于檐下,鸿鹄翱翔九天,这种空间维度的对立,实则是陈涉突破阶级桎梏的精神写照。更值得注意的是,陈涉的叹息并非单纯鄙夷同伴,而是对普遍认知局限的悲悯——这种超越个人恩怨的胸怀,恰是其成为起义领袖的关键特质。

范文二:对话中的历史预言性

这段对话看似平淡,却暗含强烈的历史预见性。佣者“笑而应”的轻松与陈涉“太息”的沉重形成情感反差,暗示两种命运走向。司马迁将陈涉早年言行载入史册,正是以文学笔法揭示“时势造英雄”的规律:当多数人安于现状时,少数人的觉醒往往成为时代转折的伏笔。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该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属于纪传体通史。

2. 关键字词:鸿鹄(hóng hú,天鹅);太息(tài xī,长叹);怅恨(chàng hèn,郁结愤懑)。

3. 意象分析:“燕雀”象征安于现状者,“鸿鹄”喻指胸怀大志者,二者对比突出境界差异。

4. 思想内涵:强调认知层次决定人生格局,同时反映秦末底层民众的反抗意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怅恨久之:__________

(2)苟富贵:__________

答案:

(1)郁结愤懑之情

(2)如果

二、主旨理解

题目: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反映秦朝高压统治下民众普遍麻木,唯有少数觉醒者能洞察历史走向,揭示阶级固化导致的认知隔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陈涉世家》与《项羽本纪》中人物志向表达的异同。

答案:陈涉以隐喻抒怀,体现底层智慧;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直抒胸臆,彰显贵族气质。二者均展现反秦意志,但表达方式受出身影响。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当代启示。

答案示例: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更需警惕认知局限。真正的创新者往往如鸿鹄独行,需以包容心态对待不同层次的志向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