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哪有诗,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哪有诗,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4 19:00:03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的山水意境与羁旅情思

本文解读孟浩然《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诗意内涵及艺术特色,通过原文、译文、注释与鉴赏,揭示唐代山水诗的审美范式与诗人的生命体验。

原文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译文

将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沙洲边,

暮色中游子的愁绪再度涌起。

原野空旷使天空仿佛低垂到树梢,

江水澄澈让明月更显亲近旅人。

注释

移舟泊烟渚:渚(zhǔ),水中小洲。烟渚指雾气弥漫的沙洲,暗示漂泊无定的行旅状态。

日暮客愁新:"客"字点明羁旅身份,"新"字突出愁绪的突然性与层次感。

野旷天低树:以夸张手法表现天地关系的视觉错位,体现诗人对空间压迫感的敏锐捕捉。

江清月近人:月影因江水清澈而清晰可触,物我距离的消解暗含精神慰藉。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漫游吴越途经建德江。此时诗人科举失利,仕途困顿,山水成为其寄托情志的载体。诗中"客愁"实为唐代寒士共同的精神困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叙事抒情,后两句写景达意,形成由实入虚的典型唐诗结构。

2. 语言艺术:"低"与"近"的动词运用,将静态景物动态化,体现"诗中有画"的创作理念。

3. 思想内涵:通过空间关系的重构,展现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精神归宿的追寻。

4. 艺术特色:继承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又融入王维的意境营造,标志盛唐山水诗的成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宿建德江》最动人处在于空间感知的颠覆性表达。野旷造成的"天低树"错觉,实则是诗人将内心压抑外化为自然景象;而江月之"近",则是孤寂心灵对温暖的渴求。这种矛盾的空间体验,正是唐代羁旅诗歌的典型情感结构。孟浩然以物理空间的变形,完成了精神世界的真实呈现。

范文二

诗中"天低"与"月近"构成精妙的辩证关系。前者写宇宙之宏大反衬人之渺小,后者又通过细节亲近消解这种压迫感。这种张力处理,既承袭了建安风骨的苍茫气象,又开启了中唐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在孟浩然笔下,山水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调节心理距离的情感媒介。

关于《宿建德江》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孟浩然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本诗属于五言绝句羁旅题材。

关键字词:渚(zhǔ,水中小洲)、旷(开阔)、缘(因为,诗中未出现但常考)。

意象体系:"烟渚—暮色"构成漂泊意象,"江月"为传统思乡符号,"野旷—天低"开创空间新意境。

意境特征:以简淡笔墨营造空灵境界,体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美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泊烟渚:__________

(2)客愁新:__________

答案:

(1)停船靠岸

(2)游子的愁绪重新泛起

二、主旨理解

题目:"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通过天地压迫与明月亲近的对比,既表现羁旅孤独,又展现自然慰藉的矛盾心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浩然《宿建德江》与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差异。

答案:孟诗空旷寂寥中见亲切,张诗钟声客船显沉重;前者重空间体验,后者重声音意象。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江清月近人"在现代语境中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提醒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心灵澄澈,方能发现生活中的温暖与希望,具有心理疗愈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