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溯源、释义与哲思
《诗经·大雅·荡》中的警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揭示人性普遍困境,本文将从文本溯源、语义解析、哲学内涵三方面展开探讨,呈现其跨越三千年的思想价值。
原文
《诗经·大雅·荡》
(周)无名氏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
浩荡的上帝啊,你是下民的君主。
威严赫赫的上帝,你的命令多含悖逆。
上天生养众民,其命难以信赖。
万事无不有开端,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注释
荡荡:形容浩大广远的样子,读作dàng dàng。
辟:君主,此处读作bì。
疾威:暴虐威严,疾通"嫉"。
烝民:众民,烝读zhēng。
匪谌:不可信赖,谌读chén。
鲜克:很少能够,鲜读xiǎn。
末二句构成对比修辞,"靡不"与"鲜克"形成强烈反差。
创作背景
《大雅·荡》传为周大夫召穆公讽谏周厉王之作。西周晚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暴虐无道,诗人借文王斥责殷纣之辞,暗讽当朝弊政。该诗属《诗经》"变雅"部分,反映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重章叠句形式,每章以"荡荡上帝"起兴,末章点明主旨。
2. 语言艺术:善用双声叠韵词(如"荡荡""疾威"),增强韵律感。
3. 思想内涵:通过天命无常的论述,揭示持之以恒的难能可贵。
4.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以殷商覆灭警示当权者。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警世恒言的哲学深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八字凝聚着先民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观察。诗人以天命无常为铺垫,将论述焦点转向人类行为的普遍缺陷。开端的热情与坚持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洞察力超越时代局限。在艺术表现上,前六句的铺陈为末句哲理蓄势,使结论更具冲击力。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路径,展现了中国早期哲学的诗性表达方式。
范文二
历史镜鉴中的治世智慧
该句在讽喻语境中产生特殊张力。表面上批判殷纣王有善始无善终,实则警示周厉王勿蹈覆辙。诗人将个体行为与王朝兴衰相联系,赋予格言以政治哲学内涵。值得注意的是,"鲜克"二字不作绝对否定,为道德完善保留可能,这种表述分寸体现儒家"中庸"思想。在《大学》"慎终如始"的论述中,可见对此命题的深化发展。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辟(bì)、烝(zhēng)、谌(chén)、鲜(xiǎn)的读音与释义
2. 文学常识:《大雅》的讽喻传统、"变雅"的历史背景
3. 句式特点:对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4. 思想内涵:持之以恒的伦理价值
5. 后世影响:与《论语》"譬如为山"章的关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辟:__________
(2)鲜:__________
答案:
(1)君主
(2)很少
解析:需结合西周政治语境理解"辟"的特殊含义。
二、主旨理解
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答:指出人们做事普遍能有好开端,但很少能坚持到底,强调善始善终的重要性。
解析:通过普遍现象归纳出具有警示意义的规律。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诗经》此句与《荀子·劝学》"锲而不舍"在说理方式上的差异。
答:《诗经》通过现象观察提出警示,《荀子》则用比喻论证正面倡导,前者含蓄后者直白。
解析:体现先秦文学从诗性表达向理性论述的发展轨迹。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鲜克有终"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更显珍贵,提醒人们克服浮躁心态,培养专注力和持久力。
解析:古典智慧对现代文明病的诊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