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哪首词,什么意思,原文及赏析
引导语:本文围绕柳永《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展开,解析其词句含义、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宋代都市词的审美价值。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地势优越,三吴地区的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帷幕,楼阁高低错落住着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江堤沙岸,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般的浪花,天然的壕沟无边无际。
市场上陈列着珍宝,家家户户堆满绫罗绸缎,争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清秀美丽,有深秋的桂子,绵延十里的荷花。
晴天羌笛声悠扬,夜晚采菱歌声飘荡,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少女笑颜盈盈。
千名骑兵簇拥着牙旗,乘着醉意听箫鼓演奏,吟诗作赋赞赏烟霞美景。
他日将这美景画下来,回朝时好向同僚夸耀。
注释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三地。
天堑(qiàn):天然的壕沟,指钱塘江。
重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
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三秋桂子:农历九月桂花。
高牙:军前大旗,指官员仪仗。
凤池:凤凰池,代指朝廷。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柳永初到杭州时。当时杭州作为东南第一州,商业繁荣、风景秀美。词人将都市风貌与自然景观融合,既为投献杭州长官孙何而作,亦展现了宋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阕写杭州城郭之盛,下阕绘西湖山水之美,结尾点明创作目的。
2. 语言:善用数字(十万、三秋、十里)强化表现力,动词"绕""卷""拥"等极具动态。
3. 思想:突破传统词作题材,首次以长调形式歌颂都市文明。
4. 艺术特色:全景式构图与细节特写结合,视觉(烟柳画桥)、听觉(羌管菱歌)、嗅觉(桂子荷花)多感官描写。
范文一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词眼。桂花幽香清远,荷花明艳照水,二者本非同时之物,词人却通过时空压缩,将杭州最富代表性的秋景夏韵熔铸一炉。数字“三”与“十”形成精巧对仗,既写实又夸张,配合“重湖叠巘”的山水框架,构成一幅立体全景图。这种表现手法,直接影响后世《清明上河图》等都市题材创作。
范文二
柳永以赋法入词,开创了“都市风情词”新范式。上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六字,精准捕捉到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景象;下阕“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则凸显市民生活的闲适雅趣。全词22句中17句用对偶,如“烟柳画桥”对“风帘翠幕”,既保持词的音乐性,又增强画面层次感。这种富丽精工的语言风格,正是宋代“承平气象”的文学写照。
关于《望海潮》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巘(yǎn)、堑(qiàn)、绮(qǐ)
2. 文学常识: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创制慢词超过87调
3. 知识要点:此词开创“都市词”题材,体现宋代市民文化兴起
4. 意象分析:桂子象征高洁,荷花隐喻繁荣,共同构建杭州城市名片
5. 艺术成就:铺叙手法、多角度描写、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参差十万人家:__________
(2)天堑无涯:__________
答案:
(1)高低不齐
(2)天然的壕沟
二、主旨理解
题目:“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反映怎样的社会风貌?
答案:表现杭州市民昼夜笙歌的安乐生活,反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下的世俗享乐风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望海潮》与杜牧《阿房宫赋》对都市描写的异同
答案:同:都采用铺陈手法;异:柳词赞美现实都市生活,杜赋借古讽今批判奢靡。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异日图将好景”句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是夸耀杭州美景,实则隐含对仕途的期待,希望借词作获得长官举荐。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对现代城市形象宣传的启示?
答案示例:城市文化符号应选取最具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意象组合,通过诗性语言塑造独特记忆点。